近年来,贵州省岑巩县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紧扣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重点任务,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创新打造“孝道传承+经典启蒙+协同育人”公益服务生态圈,推动城市品质与人文素养双提升,形成“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文明共建”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岑巩县城全景。(杨云 摄)
孝暖民心睦桑榆
“‘孝’字上‘老’下‘子’,就像子女背着老人,体现子女对老人的关怀,孝道有忠于国家的大孝和照顾家庭的小孝之分。”每逢周末,温泉社区的孝道文化传承学堂便如期开课。家庭教育公益讲师在台上深入讲解孝道文化的精髓、传承的价值以及实践方法,台下老少认真聆听,汲取孝道智慧。
“孝顺不仅要让父母生活无忧,更要体现在礼貌问候、帮忙家务、学业进步等日常小事中。”11岁的罗凯瑞感悟颇深。
为破解搬迁社区“邻里陌生化”“关系碎片化”等治理难题,温泉社区以孝道文化和家国情怀为纽带,实施孝文化浸润工程。社区吸纳教师、社工、“五老”人员等组建公益讲师团队,系统开设《孝经》《孝道故事》《忠孝家国情》等传统文化课程,以经典吟诵、故事分享、情景展演、孝行评比等形式,将现代孝行标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构建“知识浸润+实践养成”育人模式,推动社区从“物理空间迁移”迈向“社会关系再生产”,促进形成新型邻里关系。
目前,社区整合辖区资源,组建了7支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假期托管、暖心助行、平安守护等公益活动,形成“需求画像-精准派单-效果评估”的服务闭环,全力守护民生“微幸福”。
2024 年以来,社区为20名老人配备智能定位手表,对20余处公共区域进行适老化改造,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覆盖群众1200余人。社区先后获得“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多项称号。
经典启蒙筑未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每到周末,岑巩县图书馆内琅琅书声回荡。由县文广局、妇联等多方组织的“墨韵思州”经典吟诵活动在此常态化开展。
活动中,《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等国学经典以融合语言韵律与音乐美感的吟诵形式呈现,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激活经典的生命力。
“活动以‘有声的国学’为桥梁,将古代礼仪学习、趣味亲子游戏以及音义操教学等巧妙结合,让孩子们在吟诵中感悟做人之道,在实践中深化对经典的理解,开启智慧幸福人生。”岑巩县仁爱家庭教育协会公益讲师张运祥说。
岑巩县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目标,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三维共育机制。通过组织 “周五有约”读书会、阅读竞赛活动、打造亲子阅读品牌等,将经典诵读与礼仪体验、亲子互动深度融合,形成“国学吟诵+家风实践+品格养成”的特色育人路径,让家庭教育从“书本理论”走向“生活实践”,促进个体成长与家庭关系良性循环,实现“育人”与“育家”双效统一。
目前,岑巩县已组织亲子系列阅读活动60场次,惠及2000余个家庭,培养58名“最美吟诵传承人”,建设3个省级“小桔灯书屋”。3个家庭获2024年贵州“小桔灯”大赛省级十佳,5户家庭获州级多项“最美家庭”称号,全县形成全民阅读、共育新风的良好氛围。
多方联动护苗长
“从事公益活动5年多来,累计志愿服务567小时,到18所学校、12个社区开展35场家庭教育培训、15场未成年人安全保护讲座,组织45期亲子阅读活动。”作为贵州省巾帼志愿者协会岑巩办事处负责人,张琴敏身兼贵州省护苗行动志愿者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多重身份,她说,要兼顾家庭、事业与公益很累,但看到更多家庭受益、更多人参与公益,又觉得很值。如今,协会志愿者从5人增至20多人,公益服务更加丰富多元,实现从“个体奉献”到“群体共振”的转变。
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突破口,岑巩县按照“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多方联动”模式,构建了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依托妇联执委组织动员优势,整合女企业家、三八红旗手、巾帼志愿者等资源,打造“公益资源池”,建立“学校+社区+家庭”常态化公益服务网络。各类公益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家庭家风宣教、未成年人关爱、心理健康疏导等活动,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建立“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关爱档案。
目前,岑巩县已招募“爱心妈妈(家长)”志愿者582人,结对未成年人2859人,提供志愿服务6000余人次。县妇联、教育局联合相关公益组织开展活动,覆盖未成年人6000余人次。同时,统筹多部门资源盘活25个儿童之家,开展26场主题活动和讲座。此外,该县组建100余支志愿服务队,打造多个未成年人保护品牌矩阵,实现中小学“护学岗”全覆盖,形成了“部门联动护苗、社会协同育苗、家庭科学养苗”的立体化保护格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从搬迁社区传递孝道温情,到亲子共读涵养书香家风,再到多元力量护航幼苗成长,岑巩县正以“精微治理”的细腻笔触,勾勒“善治兴城、家和业兴、文明润心”的美好图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能。(周燕)
http://www.gz.xinhuanet.com/20250409/90de8b24e2ae44edb7f836371e64ee64/c.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