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开幕
展出1800余件实物180余幅图片
6月17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参与者、亲历者的见证下,“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记者 郝飞 摄
6月17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参与者、亲历者的见证下,“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打响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生产生活秩序正全面恢复。为铭记这段难忘的历史,大力弘扬战疫精神,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指导下,在合作伙伴大力支持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四川博物院特别策划推出这次展览。
展览由“闻令而动 精准施策”“大美医者 负重前行”“同舟共济 众志成城”“奋力夺取双胜利”四个单元构成。从按满手印的请战书,到医务工作者的武汉战袍,从川味硬核的防控标语,到吉布提领导人授予四川专家的勋章……绝大多数展品来自社会各界捐赠。展览以战疫一线的干部群众为主角,通过1800余件一线抗疫实物、180余幅抗疫图片讲述万众一心的战疫故事,礼赞共克时艰的家国情怀、守望相助的奉献精神。现场参观者表示,每个人都能在展览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展览将持续至7月15日,免费向公众开放。为便于各地群众参观,主办方还搭建了线上云展厅,将线下场景在线上实现360度全景还原,并通过直播观展、沉浸体验、线上互动等数字化展示手段,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观看展览。
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出席开幕式并宣布专题展开幕。(四川日报 记者 钟振宇 吴晓铃)
一次特殊的致敬 多少共同的记忆
6月17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参与者、亲历者的见证下,“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
观众拍下展品留念。
观众观展。记者 郝飞
6月17日,“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一批抗击疫情的参与者、亲历者受邀观展。这是一次特殊的致敬。1800余件一线抗疫实物,180余幅写实抗疫照片,展现出川人的勇毅之举、奋发之为,汇聚起夺取“双胜利”的信心和力量。
这会触动多少共同的记忆。从一件件展品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重温那段共克时艰的时光。
收获一种自信
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在一次次大灾面前,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传统和四川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就像基因一样深深根植于我们体内。”
近千平方米的展厅,被有机分为4个单元,受邀嘉宾和市民观众走进展厅,寻找不久前的战疫记忆。
“没想到不同区域陈列了我们单位近20件展品。”在偌大展厅里发现了自己单位的实物档案,成都海关工会和政工办的几位工作人员很激动。
其中一面印有“秉公执法守国门、高效服务战疫情”字样的锦旗,被放置在显要位置。这是今年5月,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所赠送的锦旗,旨在感谢成都海关在防疫物资出口通关事宜上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战疫成效之所以让世界瞩目,关键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参观完展览后,成都海关工会主席徐红兵又回到第一单元“闻令而动 精准施策”展区,再次回味展墙刻画的我省战疫“时间轴”。
曾参与《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撰的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陶利辉,找到了自己单位刚出版的抗疫文献。他感慨,“在一次次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传统和四川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就像基因一样深深根植于我们体内。”
在展厅里,一张省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构架图”,形象展示我省战疫“指挥所”的运行框架。陶利辉说,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应急指挥部,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确保了各项部署在各条战线落地见效。
铭记大爱无疆
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在驰援武汉期间,我们就地取材,做了很多类似的小挎包来放随身物品。”
受邀观展,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护士、我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佘沙感到荣幸。
“我捐出了不少支援武汉期间的相关物件,特别是我的宝贝机票。”对于佘沙来说,这张从成都到武汉的机票有多重意义:第一次坐飞机、参与武汉一线救治和得到偶像李兰娟院士的亲笔签名。
走进第二单元“大美医者 负重前行”展区,像这样承载着医护人员记忆的展品相继映入眼帘:一张张驰援武汉的机票、一本本振奋人心的抗疫日记,都生动展现了全省70万医务工作者竭尽所能守护群众安全的身影。
沿着展柜,赴意大利抗疫的四川专家组成员、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备灾救灾中心主任秦小利边走边拍照,不时近身细观。当来到名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漫画前时,秦小利停下脚步与其合影。“你看,这画上的医护人员就是赴意大利抗疫的四川专家组,我们肩上扛的是意大利地图。”秦小利表示,这让她回想起那段艰苦而光荣的日子,想起万里之外让她多了一份牵挂的意大利。
再往里走,援助湖北护士自制“限量版挎包”引起佘沙共鸣。“在驰援武汉期间,我们就地取材,做了很多类似的小挎包来放随身物品。”佘沙表示,虽然任务艰巨,但来自全国各地援助湖北的医护人员十分乐观,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在第二单元展区出口处,成都双流机场用双重水门迎接英雄凯旋的巨幅照片,把我省第三批援助湖北疾控队队员、成都疾控中心主管医师段振华带回返川当天。“我仍记得走下飞机,看到迎接人群时的感动与光荣。”
诠释风雨同舟
织密社区疫情防护网
“年轻人借助网络进行宣传,对老年人和小朋友,这个喇叭喊话更直接、效果也好。”
观展人群中,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龙舟路派出所所长周勇的脚看起来有点不自然,“骨折快半年了,现在走多了还是有些痛。”
春节前几天,周勇的左脚趾骨骨折。疫情暴发后,正在休病假的他从农历腊月二十九开始,就打着夹板、拄着双拐回到了派出所,每天跟民警、辅警一道,到社区院落、宾馆饭店、菜市场排查来蓉人员,宣传防控政策。
在第三单元“同舟共济 众志成城”展区,周勇停留了很长时间。“这个大喇叭太亲切了。”周勇仿佛又回到当初绷紧一根弦、天天协助社区做防控的时候。周勇说,大喇叭、红袖套是他们当时的“标配”,“年轻人借助网络进行宣传,对老年人和小朋友,这个喇叭喊话更直接、效果也好。”
“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现在,我们的防控力度依然不会松懈。”周勇说,他和同事将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社区摸排和隔离酒店的勤务工作。
“在展柜中,我看到了我们巾帼志愿者防疫期间所穿戴的褂子、帽子。”省妇联副主席张怀青一眼就看到巾帼志愿者的装备。她说,看到这些实物,又想到在疫情防控最关键时期,广大巾帼志愿者奋战防控一线,及时把抗疫政策措施和温暖关怀送到千家万户的点点滴滴——卡点值守、登门排查、体温测量、代购代买、志愿劝导,疫情防控哪里需要,巾帼红背心就战斗在哪里,“春熙孃孃”“宁远大妈”等一大批巾帼红背心活跃在城乡村社,成为织密社区防护网的重要力量。
汇聚前行力量
化危为机夺取双胜利
“困境中必须主动出击、化危为机……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能生生不息。”
在第四单元“奋力夺取双胜利”展区高处,悬挂着一张“热气腾腾”的照片,展示的是今年2月泸州老窖复工复产后,全力保障鼠年国窖1573春酿生产的场景。
“疫情发生后,公司大力抓复工复产,同时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办事处主任李爱萍说,今年,新的黄舣酿酒生态园招聘1000多名员工,公司还扩大了应届大学生的招聘数量,“这体现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对社会的担当。”
今年战疫期间,雷神山、火神山医院配备了“成都造”通信音视频记录仪。
展厅里,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殷峻一眼就看到了自家公司捐赠的展品。除了保障抗疫,在随后的复工复产中,该公司成为成都高新区第一个复工复产企业,上半年已完成收入6亿元。
一组名为“希望之光”的大型呼吸灯在展厅中庭高悬,寓意脉动和生机。灯组的提供者、我省知名的彩灯制作企业——自贡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次疫情中受到较大冲击。
“困境中必须主动出击、化危为机。”公司副总经理王波说,传统节庆彩灯已跟不上时代,疫情让“老问题”彻底暴露出来。疫情后,公司瞄准夜游经济等新业态、新机遇,着力在内容、功能、模式上创新,推出沉浸式、体验式灯光设计整套方案,目前有20多个项目在稳步推进中。
“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能生生不息。”王波指着头顶的呼吸灯组说。(四川日报 记者 钟振宇 李丹 邓翔沣)
一次全景的再现 多少动人的瞬间
6月17日,疫情期间驰援武汉、为医务工作者做盒饭的“雨衣妹妹”刘仙在展览现场与自己穿过的雨衣合影。
接地气的抗疫标语。
医院员工摁满红色指印的请战书。
摁满红指印的请战书,援鄂、援外医疗队队旗和抗疫日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盒、中药制剂、呼吸机……6月17日,“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展。1800余件抗疫实物和180余幅抗疫图片,生动展示疫情发生后,全省上下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抗疫的全过程,全景再现了四川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壮丽篇章。
核酸检测试剂盒、中药制剂
见证科技战疫的“硬核”
步入展览大厅,种类繁多的抗疫物品,让人感受到疫情发生后的惊心动魄和战斗的激烈。橱窗里,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一次性帽子手套鞋套等“堆”起来的医务人员三级防护装备,折射着病毒的可怕;请战书、火线入党申请书、呼吸机等,则见证着四川人民响应号召,同心协力,共同抗疫的决心和勇气。
展览第二单元,一组“四川造”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和中药制剂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疫情发生后,四川企业和医院共同研发的两款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试剂盒获得欧盟准入资格。其中,参与展出的一款核酸检测试剂盒,可实现2小时内完成96个测试,产品已销往意大利、德国等30多个国家;另一款“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则可在1.5小时内完成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病毒的快速检测。
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在此背景下,四川加强中医药科研攻关,很快推出新冠1号中药制剂“清肺排毒汤”以及“新冠2号、3号”中药制剂。它们疗效如何呢?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月24日,“新冠1号”在全省共治疗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51例,其中有30例治愈出院,绝大部分患者服用后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效率达90%以上。
展厅墙板上,“四川群防快线”云问诊及四川率先实现的5G+新冠肺炎病例远程会诊,展示着四川抗疫的“高科技”。
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李媛介绍,“四川群防快线”是由四川大数据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专用平台。“通过该平台,群众在家就能免费得到来自全省200余名呼吸道疾病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就医指引,避免了交叉感染风险,减轻了门诊压力。”四川率先在全国实现的5G+新冠肺炎远程会诊,不但覆盖全省200多家卫生单位,让武汉的重症病患也得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专家诊疗服务。
勋章、请战书、驰援队旗
见证“最美逆行者”的英勇无畏
“我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已做好准备,随时等待召唤,无所畏惧,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展览第二单元,医务人员请战书等大量展品,展示着四川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不辱使命的精神风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四川省出动了强大的专家阵容、雄厚的医疗力量,1463名精兵强将驰援湖北。他们是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最美逆行者”。第三批医疗队出征时,“英雄机长”刘传健亲自执飞护送。
被网友赞为“独行医侠”的黄维应邀来到展览现场。黄维是乐山市沙湾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今年2月,他独自驾车1200公里紧急驰援武汉,“当时根本没有多想,就觉得作为医生,此时不上谁上!”在抗疫前线,一次没戴护目镜而密切接触确诊病人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他说,当时自己作了最坏打算:“万一倒下了,就把遗体捐出来作医疗解剖!”
像黄维一样驰援湖北的四川医者,用血肉之躯捍卫了一座城池。
抗疫日志里,医生周颖写下“穿上那套完整的防护衣,足足花了15分钟。即使在只有几度的天气里,还没进行工作就已经开始出汗了!”墙板上医生脱下防护服的照片中,是被面罩勒出印子的疲惫的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医生,在防护服上写下“吃遍水煮鱼、火锅、烧烤等四川美食”的愿望。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四川迅速派遣两批医疗专家协助国际社会共抗疫情。展厅里,非洲吉布提总理卡米勒授予中国医疗专家组的“独立日勋章”,堪称此次展览“等级最高”的展品。当四川专家组包机转战吉布提后1个月,为表达谢意,吉布提总理卡米勒授予中国赴吉布提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教授“军官级独立日勋章”,授予11名队员“骑士级独立日勋章”。无论是勋章数量还是礼仪规模,在吉布提历史上均属首次。
“雨衣妹妹”的雨衣、志愿者的“别书”
见证普通人的深明大义
“人多莫去凑热闹,出门记得戴口罩!”“不打麻将不聚会,健康过节最宝贵!”展览上,大量接地气的抗疫标语,让观众会心一笑。疫情发生后,党员干部坚守一线,普通民众宅家抗疫,同心抗疫,众志成城。
抗疫志愿者、退伍军人何学江来到展览现场。何学江原本在武汉一个工地当保安队长。疫情来袭,他辞职到武汉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病区当上一名消毒防疫志愿者,如今已回到雅安老家务农。“我一点都不后悔。”展览现场,黑黑瘦瘦的何学江回忆,即使曾经参加过很多大型救援任务,第一天走进医院,听到医生千叮万嘱“希望你们进去3个,就出来3个”时,仍然感到紧张。他担心自己不幸牺牲,给家人写下了一封“别书”当作遗物。“写信时手都在发抖,但我不能退缩啊,只有守住前方的大家,才有后面的小家。”何学江话语朴实、语气坚定。
“雨衣妹妹”刘仙,也给展览送来了在武汉时穿过的雨衣、戴过的帽子等。疫情期间,90后姑娘刘仙从成都前往武汉,45天为当地医务人员提供超2万份盒饭。“因为‘5·12’的时候有成年的你,抗击疫情的时候有长大的我们。”漫步展厅,年轻的刘仙好几次激动落泪,“正是这次‘战疫’,让我看到了医务人员的伟大、人民的团结、国家的强大。”
此次展览,策展方专门将各界人士请战书和孩子们的抗疫画分别挂在了两面墙上,遥相呼应。前往观展的成都市民钟鸣在此驻足良久,“请战书上的一个个手印,是一个个决心和誓言。正是有了前方的守护,才有了我们后方百姓的健康和平安,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迎来美好明天。”
云端看展
足不出户,可360度沉浸式体验四川“战疫”风采
6月17日,“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刚开展,就吸引众多市民关注和参与。不同于以往历次展览,本次专题展的一大特色,就是科技感十足。
进入展厅,除常规自动安检、体温监测,还能看到一个酷似大白、萌萌的机器人朝观展者走来。这台自动消杀机器人在观展过程中可以自由移动,头顶两侧的喷头同时喷洒消毒液,实现无接触消毒杀菌、地面清洁。展览承办单位——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览部负责人唐书婷介绍,为降低疫情感染风险,这是为确保现场安全专门采购的。在四川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送餐机器人,也亮相此次专题展。
疫情尚未结束,为防止人流聚集,四川博物院实行限流措施,每日最多可接待2000人观展。想看展,但预约不到名额怎么办?家住得太远,无法到现场观展怎么办?
为确保更多有需求观众观展,本次专题展特地设计了同名线上云展厅。参观者登录“四川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或进入封面新闻APP等平台,即可随时随地线上观展。
“线上展厅通过直播观展、3D实景展示、沉浸体验等数字化展示手段实现。”唐书婷介绍,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精彩展览。
工作人员演示了云端观展的全过程。打开手机,登录四川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按菜单栏提示,即可进入线上观展平台。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厅入口处,大幅战疫漫画装饰的走廊里,有“战疫英雄”钟南山,有代买菜送菜的社区工作人员,有方舱医院的建筑工人。走廊尽头,一座刻有“2020战疫”的序言墙揭开观展序幕,引导观展者正式进入展厅——点击屏幕上出现的提示框,即可按需求进入对应展厅,仿佛置身现场。想看华西医生手绘“限量版”防护服上写了啥,放大屏幕即可;想交流观展感受,屏幕右下角的“说一说”功能轻松满足;屏幕右上方,点击VR按钮,还能实现360度任意旋转,体验沉浸式观展。
云端看展的技术支撑,正是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四川电信5G全网络信号覆盖技术。疫情期间,成都大型商超、产业园区、城市公园采用的5G+热成像测温系统有力提高了人群检测速度和通行效率。现场参观者也可通过5GWi-Fi实现快速上网,分享图片、视频。
科技理念渗透到布展各环节。在第四展厅,有一件十分特殊的展品:巨幅的照片墙中央,一个印有“战疫”云展馆的二维码十分抢眼。唐书婷说,疫情期间,云端观展、直播带货、上网课等形式对特殊时期的复工复产复课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为呈现新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展览特意设置了这样一件特殊展品,既能体现云端“战疫”主题,又能实现云端观展的实际功能。
突破线上线下观展界限,在第四展厅的另一件展品——一面互动留言墙上得以实现。这是四川博物院为此次专题特展首次采用的科技手段。无论在现场还是云端,扫描二维码在对话框里写下感受,大屏幕就可实时显示,实现互动交流。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5日。群众可实时通过线上云端观展,或进行线上预约后前往四川博物院观展。(四川日报 记者 吴晓铃 郭静雯 摄影记者 郝飞)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