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江苏省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成立60周年专场演出在扬州戏曲园剧场上演,清曲《扬州小巷》唱出了“父亲的背影”;评话《陈毅进香》演绎了“将军传奇”……曲艺当随时代,师徒传承,香满全城。
此前一天,宝应新四军文化园项目在西安丰镇开工,重新恢复粟裕故居、《甲申记》舞台、新四军战地后方医院旧址等一批红色遗址,打造“传承革命精神、引领干部好作风、推进思想教育”红色阵地。
文化,是“精神家园”。一个社会倡导什么、宣传什么、善待什么,民众就会流行什么、学习什么、追寻什么。
志愿者为游客服务。
近年来,扬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于细处见功夫,于小处见行动,于实处见成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美丽幸福扬州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化巨为细 “六小”载体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
“一湖碧水烟雨缥缈,一片沃土激情燃烧,一腔热血浇灌幸福,一路高歌分外妖娆!”9月8日晚,邗江区第六届焦循戏剧节暨“剧说核心价值观”百场戏曲镇村行走进方巷镇,小扬剧《渔家乐》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方巷镇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16年来持续推进“退渔还湖”“渔民上岸”“渔家文化”工程,让渔民从“湖里漂”到“上岸住”“上网富”,把沿湖村打造成“全国最美渔村”,小康路上唱响新时代“渔家傲”。
“扬州好人”进万家文艺巡演。
从2014年开始,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启动“群众演、演群众,‘扬州好人’进万家文艺巡演”活动,面向社会征集作品,情景小品《十八个爸妈一个儿》再现“情义老兵”李彬的大爱故事、扬剧表演《爱如巧云长相依》演绎“好军嫂”陈巧云的家国情怀……一场场“好人小演出”,台上演得好,台下看得真,让好人故事引发共鸣、让好人精神遍地开花。
近年来,扬州市精心设计了“好人小演出”“家风小故事”“好人小读本”“道德小奖励”“文明小公约”“曝光小刺激”等“六小”活动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意义有意思,更入脑入心,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固化为社会各界的基本遵循。
知行合一 “文明风景线”让核心价值观成文化标志
文昌阁,扬州的地标性建筑,双休日的早晚高峰,“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凌万兵带领一群志愿者,在这里劝导市民文明出行。在扬州,像这样“扬州好人”领衔的“文明交通岗”有30多个。无论严冬酷暑,无论风霜雨雪,志愿者们都准时上岗。近两年来,累计4000多名志愿者参与站岗,每年出勤8万余人次。有网友这样点赞:文明交通岗,经得起风雨考验;文明风景线,经得起时间检验。
“好人岗”志愿服务。
在广陵,文昌阁“好人岗”、东关街“好人广场”“志愿服务驿站”等串起了“东关街古城新风线”;在邗江,扬州双博馆、育才西区校家风馆、红马甲广场、春涛法律服务中心等串起了“古邗沟文明实践线”;在景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八礼四仪等公益宣传牌串起了“瘦西湖文明旅游线”……每个县(市、区)、功能区的“文明风景线”独树一帜,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标志。
去年7月,参加第四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的嘉宾,实地观摩了展示扬州城市文明进步新气象的“瘦西湖文明旅游线”、“东关街古城新风线”和“古邗沟文明实践线”。大家感叹,三条“文明风景线”,是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彰显了文明力量。
文明有礼 “二十四条”让核心价值观更加细化
10日晚,一场“夜品邗江邂逅美好”文明礼仪宣传晚会在京华城举行。“餐桌礼仪有哪些?”主持人话音未落,台下观众异口同声回答:“长者先动筷、夹菜用公筷”。
“健康公筷进社区”活动。
餐桌礼仪很多,扬州市民为何众口一词?来扬州出差的上海人吴先生十分好奇,驻足观看文艺节目后,他找到了答案:扬州有个“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市民早已耳熟能详。
2018年2月2日,扬州发布“守规矩 讲礼仪——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分为文明用餐、清洁卫生、公共场所、安全出行、爱我家园、热情待客等六个部分,其中“长者先动筷、夹菜用公筷”的“扬州公筷行动”推广力度最大,并被市民广泛接受,还登上了《新闻联播》。
今年2月1日,《扬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精髓有机融入,并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相关文明礼仪,过去对老百姓是教育性倡导, 如今则上升到法律义务。《人民代表报》点赞扬州做法:“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融入《条例》,是“彰显城市特质的扬州‘规矩’”。
长效机制作保障,使核心价值观固化于制;实践活动为载体,让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近年来,扬州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各行各业之中、细化到行为准则之中、细化到各种活动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共同精神家园的生动局面。(扬州日报记 者 田雨 胡俭 刘峰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