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报
福建厦门连续六届揽获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让市民更幸福
2020-11-24 09:10:43  来源:厦门文明网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11月20日在京举行,福建厦门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喜讯传来,在厦门人的朋友圈里刷屏,激荡着429万鹭岛儿女的心,一股股幸福喜悦的豪情在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的大爱之城飞扬。

从2005年获得首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至今,十五年来,“全国文明城市”已经成为厦门人心中珍视的一块瑰宝。这是一份跨越时光依然熠熠生辉的荣耀,是全城市民接续奋斗的文明升华。

如今,这座挺立潮头、踏浪筑梦的城市再次书写了发展史上又一个传奇。厦门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荣耀的坐标再次标注在这片生机勃发的热土上而骄傲自豪。

美丽的厦门鼓浪屿。厦门日报供图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综合性荣誉,是目前国内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

厦门喜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这是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结果,这是广大市民大力支持、广泛参与的结果。

在今年8月初举行的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部署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昌升指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打造全国文明城市标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厦门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是凝心聚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重要保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和创一流、树标杆的目标追求,振奋精神、奋勇争先,以优异成绩奋力夺取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步履铿锵,瞄准新目标;意气风发,勇担新使命。

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保持爬坡过坎、奋勇向前的使命感,以打造全国文明城市标杆为目标,坚持常态长效创建,发动市民群众广泛参与,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在追求城市文明新高度的道路上,以归零重启的心态,以创则必优的决心,砥砺前行、不断超越,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闯出一条创城的荣光之路。

文明城市成为认识厦门的名片

文明,是一座城市进步的标志,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更是一座城市最浓厚、最亮丽的底色。

今年春节前,在驾驶房车踏上厦门之旅的时候,武汉人张琦没想到,他们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回不了家,更没想到,滞留厦门的40天“疫”外之旅会收获一段终生难忘的回忆。

各行各业参与“快乐健步走,文明齐动手”洁净家园活动。厦门日报供图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后,厦门的景区也相继关闭,无处可去的张琦一家待在房车里,不知所措。但很快,社区工作者和邻居们就发现了他们停在沙坡尾露天停车场里的房车,帮助也随之而来——社区工作者送来了口罩、体温计等,帮助他们进行隔离观察,又送来生活用品和食物,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随着张琦一家隔离期结束,附近越来越多的居民敲开了房车门,有人送来厦门特产给他们品尝,有人隔三岔五来陪他们聊天,还有小朋友给张琦女儿送来课外书……贴心的关怀,让身处异乡的张琦一家人内心填满了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热情有爱的厦门人是我们一家旅居厦门时最大的收获与最温馨的回忆。”隔离期结束后,身为党员的张琦还主动申请成为社区志愿者。这段暖心故事经由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全国上下无数人。

这不是厦门的文明故事第一次在全国刷屏,也不是最后一次。多年来持续不懈的文明创建,早已让文明如空气般与这座城市时刻共存,成为厦门的一种气质、一种品格,成为广大市民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

央媒多次将目光投向这里,前来探寻文明创建的“厦门经验”:《人民日报》说,“文明已内化为这座城市的底色,蕴藏在市民心中,展现在日常举手投足之间。”新华社指出,“厦门城美,人也美。文明底色深深刻入这座城市的内核。”就在几个月前,央媒再次集体点赞厦门将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精神文明教育活动中的成功做法。

文明,已成为世界认识厦门的一扇窗,成为厦门最耀眼的城市名片。

有人为她写歌褒扬——四川游客陈德舜在去年10月来到厦门,一路上看到的风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让他由衷感到“厦门是个美丽的文明城市”。回去后,陈德舜专门为厦门谱写了一首原创歌曲《感动》,歌词中写道:“你关心我,我温暖你,每一个微笑都那么甜蜜”;“清新的厦门、美丽的鼓浪屿,我对你的向往在我的梦乡里” ……陈德舜说,厦门市民的文明素质之高、待人接物之热情,堪当全国文明之典范,令南来北往的人们心生感动!也留住了他这位外地来客的心。

有人为她刷屏点赞——临近傍晚,厦门957路公交车上,一名小学生席地而坐写起了作业,坐在他身后的一名女乘客打开手机的手电筒,默默地为孩子照明。这则暖心视频在网上获得数百万的点击量。在厦门生活十多年的台胞林姵蓁留言道:“真是一份贴心的温暖。”网友“一路行走与欢歌”说:“最美厦门,最美厦门市民!”也有网友点赞:“这就是文明友爱温馨的厦门之美啊。”

文明市民不断擦亮金字招牌

市民高振海和爱人孟伟是一对年过六旬的马拉松跑友,不久前,两人带着干粮、自备工具,花了一上午时间把环岛路约1.5公里路段上的99座马拉松雕像清洗了一遍。做这件事,完全发自两人的内心。老高说,自己在环岛路跑步时看见雕像落满灰尘,就想动手清洗干净,“这些雕像代表了厦门的城市形象,作为一名厦门市民,我应该为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愿者引导行人安全过街。海沧区供图

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大优势是市民群众无比热爱这座城市,共同建设文明城市。厦门持续深化“创建靠民”理念,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鼓点和谐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节奏,化为人们内心的一种自觉力量,演绎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明接力,带动广大市民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自己动手擦亮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实现文明市民与文明城市共同成长。

志愿服务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是展现一座城市文明风尚的标志。这座城市里活跃着75万余名注册志愿者,时时处处都有人在奉献光与热,展现一座文明城市市民应有的文明自觉:晨曦志愿者在火车站南广场开展全年无休的便民服务,过往旅客有任何困难都帮着解决;文物保护志愿者自愿认领全市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每周巡查守护,宣导文物保护;义务交警每日下班晚高峰出现在无灯控斑马线前,引导行人安全过街。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自愿下沉社区的党员干部,主动走出家门的市民群众,筑牢了厦门最坚固的基层防线,在助力防疫教育引导、参与疫情排查治理、做好综合服务保障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时间的足迹,汇聚着前行的力量。十多年来,文明因子已经融入厦门这座城市的血脉,并化为发展的活力、潜力和魅力。

厦门通过广泛开展“市民文明行为示范月”“快乐健步走,文明齐动手”“弘扬鹭岛新风,文明有你有我”等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市民不断保持爱城爱家的责任心。2019年,仅“快乐健步走,文明齐动手”洁净家园一项活动,就有超过120万人次参与,广大市民充分认可这种将践行文明与健康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业余时间边健步健身,边洁净家园边劝导不文明行为、传播文明理念成为厦门街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18年以来,在原有社区书院阵地基础上,厦门进一步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6个区级实践中心、37个实践所、499个实践站,引导更多市民在共同精神家园中学习成长,参加志愿服务,弘扬时代新风。

一言一行见文明,点滴善举见精神。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离不开一座城市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全民行动的幸福接力。老百姓真心支持、热情参与,成为文明创建最可依赖的力量,也孕育出厦门独特的城市文明品牌。可爱的厦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不懈的努力,捧得了这座金灿灿的文明桂冠。

文明创建满足市民美好期待

一座城市的最高价值取向,莫过于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更幸福。

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沉甸甸的奖牌,承载着429万厦门人民对城市文明锲而不舍的坚守与笃行,见证着市委市政府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不断提高市民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执着与追求。

公益广告扮靓街道,文明氛围深入人心。翔安区供图

福建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昌升在检查指导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时曾强调,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和躬身实践。

要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大力弘扬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全力助推文明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不断增强市民获得感。

文明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常态长效创建需要有持续不断的力量参与,厦门如何发动、保持市民的创建积极性和主动性?归根结底还是要把群众放在第一位,不仅创建靠民,更注重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将文明创建与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紧密结合,与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切实增强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快送行业不文明骑行现象,在厦门有关部门的联合倡导下,多家快送企业成立了“厦门市文明快送联盟”,对配送人员全面实施“一人一车一号”制度,一旦违章,“以号定人”,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部门监管有机统一,快送骑手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明显减少。

针对放学高峰期学校门口车辆拥堵问题,全市首个校园“蓄车区”在厦门外国语学校周边推出,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可先将车辆停到“蓄车区”等候,待确定孩子出校门后,再开车到学校附近的临时停车点,快速接送,极大缓解了高峰期道路交通压力。

斑马线既是行人的生命线,也是检验城市文明素养的刻度线。今年以来,厦门推出一批“人车分流斑马线”,在部分路段的斑马线旁新增一条非机动车道标志线,供自行车和电动车过马路,行人和车手“各行其道”,提升了通行效率又保障了出行安全。这一做法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点赞后,话题浏览量达2.6亿人次,获赞近18万人次。网友留言:最值得肯定的是“厦门市民能够真正做到斑马线上人车分离”。

城市文明最终为了谁?置身于城市发展的坐标中考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厦门而言,犹如一个于破立之间谋求质变的宏大的叙事篇章。只有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烦忧的堵点和痛点切入,才能不断砥砺城市的品格和风骨,实现城市的华丽“蝶变”。

厦门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将创建成果惠及最广泛的市民群众。在历次考评中,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支持率和满意度都保持在98%以上。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文明行为,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成为厦门文明创建的创新举措。近年来,厦门通过出台《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开发“厦门市社会文明信息管理系统”等,进一步加强对违规停车、乱扔垃圾、占道经营等不文明行为的治理,以法治力量助力文明水平提升。

文明,从垃圾分类做起——厦门率先制定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出积分兑换制度、“定时定点”投放、无桶小区模式等创新做法,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参与率90%。2018年以来,在住建部组织的考评中连续七次排名全国第一。

文明,从文明餐桌做起——厦门大力实施“光盘行动”,引导餐饮企业和广大市民践行《厦门市文明餐桌公约》,厉行节约,爱粮惜粮。出台《餐饮业分餐制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培育形成分餐、使用公勺公筷的文明健康好习惯。

“爱心厦门”提升文明城市内涵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信念力量,更是一种推动城市向上向善发展的内生动力。

多年的文明创建涵养了厦门市民热情友善、守望相助的精神品格,绘就了这座城市文明有礼、包容有爱的精神底色。这种品格和底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激发厦门对文明的更高层次渴求。去年,“爱心厦门”建设动员大会举行,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爱心厦门”的重大部署,用道德之美、向善之魂标刻城市文明新高度。

市民在爱心屋采购。同安区供图

厦门将目光投向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动员社会各界深入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推动健全爱心结对、爱心捐献、爱心志愿服务、爱心文化“四大机制”。让爱的种子在每一名市民的心田生根发芽,让爱的温暖洋溢在厦门的每一个角落,让爱心在厦门上空恒久激荡。

凡人善举,最能浸润人们的心灵。越来越多的爱心故事在这座城市上演。

翔安的沙美小学旁新开了一间沙美图书馆,这是由厦门大学教师王宜强和妻子鲁静如出资创办的公益图书馆,承载着他们对农村孩子的爱和希望。敞亮的空间、丰富的书籍,让周围孩子都爱上了这里。他们不用再挤在父母经营的小吃店里写作业,或放学后无事可做凑在一起玩手机打发时间,许多孩子每天来这里看书、写作业,收获了阅读的乐趣。

市民姚女士在前不久不慎弄丢了一台听力设备,这是她的儿子进行自闭症治疗要使用的,而且设备是向培训机构所借,她的家庭无力重新购买。苦寻未果的姚女士通过媒体发出求助,许多网友帮忙转发扩散、找线索、想办法,更提出“如果找不到,我愿意参与众筹支持!”大爱有善报,在民警的帮助下,姚女士最终寻回了丢失的听力设备。

感受城市温暖,壮大爱心队伍。近一年来,厦门陆续打造了46家爱心屋,安置残疾人和援助中心学员144人,把爱心屋办成了社会各界献爱心的场所,残疾人反哺社会的新阵地;建设了513个环卫工人爱心驿站和286个“交通一家亲爱心驿站”,让户外作业的环卫工人、养护工人等可以在工间休息时有地歇脚,渴了喝口水,饿了热口饭,病了取点药;成立了“爱心厦门”专项基金,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1971.06万元,发展慈善事业,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爱,为厦门涂上了一层最温暖的文明色彩,成为浸润厦门百姓心田的正能量。鹭岛儿女用爱的力量托起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美好未来!

全国文明城市殊荣不是终身制,取得“六连冠”的城市少之又少。这是对厦门永不止步的文明创建,对厦门人民永不停歇的文明追求的最好肯定。奖牌,是标志也是标尺,是荣誉也是压力。追求文明的脚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面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厦门将以“归零”的心态再起跑,以崭新的姿态再出发,以文明引航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以勇立潮头、勇争一流的磅礴力量,努力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在这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中再创辉煌,为群众带来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厦门日报记者 黄怀 卫琳)

编辑:杨味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