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报
北京海淀:垃圾分类让村民文明风貌“更上层楼”
2020-12-11 10:50:24  来源:北京海淀文明网

七王坟村每天固定时间上门收取生活垃圾 徐鑫/摄

“苏家坨镇七王坟村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围绕党建引领垃圾分类进行了积极探索,推进区域化党建,整合物业公司的资源优势,助力垃圾分类实施,截至目前,村民参与垃圾分类达100%。”12月2日,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第八十四次会议上,苏家坨镇七王坟村书记王栋代表农村地区介绍了垃圾分类工作经验。

在公布的北京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名单中,东升镇、四季青镇、温泉镇、西北旺镇、苏家坨镇均有社区、村上榜,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以考核为指挥棒加强精准督导,对桶站规范化建设、就地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事项积极调度,把基层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在农村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如今垃圾不落地、上门收运成了海淀区农村垃圾分类的标配。

准物业化管理让垃圾不落地

准物业化管理为推进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展示出了专业化队伍的优势。苏家坨镇柳林村早在2018年10月就启动了垃圾分类,2019年实行准物业化管理。每天7点到9点,16点到17点,保洁人员驾驶着配置四个垃圾桶的三轮车到每家每户收集厨余垃圾。收运人员告诉记者,“初期还需要现场分拣和分类指导,现在村民们都能独立正确分类了。”村民们将厨余倒入厨余垃圾桶后再将垃圾袋扔入其他垃圾桶中,收集完成后再扫描二维码进行积分,每季度进行积分兑换。目前,柳林村每天回收的高纯度厨余垃圾可达到1吨左右。

2019年七王坟村成为海淀区首批6个准物业化管理试点村之一,并将垃圾分类纳入到《七王坟村村规民约》中来,在实现村民“改造进楼”的同时,思想意识和文明风貌都“上了楼”。

自2020年4月1日正式实行垃圾分类考评制度以来,七王坟村的垃圾分类质量逐步提高,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主性明显提升。刘阿姨家9月份的垃圾分类不合格,按照村规民约,垃圾收运师傅只能在他家的门牌号数字上“打上叉”,经过垃圾分类小组就对其进行现场指导,10月份刘阿姨家的垃圾分类从叉变成了星。物业负责人赵云峰说:“之前没垃圾分类的时候,村民是扔到一个桶,现在上门收取生活垃圾,集中于垃圾驿站,实现了四个桶的精准分类。”

上庄镇大多为平房村,垃圾桶站分布较为分散,为从源头上实现垃圾的精准分类、有效收运和高效利用,上庄镇18个村分别委托第三方公司,协助居民把好垃圾分类第一关,各村保洁公司安排保洁员,每日在固定时间段,“小喇叭”+“响音乐”的形式上门收集,实现家庭其他垃圾、厨余垃圾不落地。

智能垃圾分类驿站现身社区

成为村民好帮手

“桶前值守”是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负责督导检查7个镇127个村(社区)设置的垃圾分类桶站,在专班巡查检查的基础上,组建巡回督导队,每周对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值守情况进行日常督查,对区城管委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村(社区)进行重点抽查,通过查组织领导、查宣传发动、查精细管理、查责任落实、查服务保障、查基层经验的“六查二十看”,检验和考评各村(社区)及镇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农村地区专职值守人员959名,兼职值守人员2003名,截至12月4日,共有固定桶站1424处,完成提升改造1420处,已建成分类驿站79座。四季青镇门头村将垃圾分类与“美丽乡村”创建、环境长效管理有机结合,在瀚河园小区建成了一处外观简单大方、封闭整洁,方便群众前往投放的垃圾分类驿站,实现了“垃圾不落地”。西北旺镇天阅西山社区建成并运行海淀区首座市级标准的分类驿站。东升镇9个社区17个小区安装了桶站的AI智能设备,充分应用科技助力垃圾分类。

日前,西北旺镇亮甲店社区智能感应垃圾站点再升级,新型感应式垃圾分类实验站采用全封闭式设计,顶棚不仅可以防雨雪,还装有LED照明灯,晚间自动开启,同时配备了摄像监控,可全天候知晓站点情况,桶内配有臭氧杀菌装置,智能桶盖挥手即开,并在桶盖打开和关闭后自动播报提示语音,更加方便居民投放垃圾。

“新的智能感应垃圾站点里的垃圾桶门都有锁,从上面也没法把里面的垃圾拿出来,这样防止了乱翻垃圾和垃圾乱投放、误投放、投放不到位等现象。”亮甲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向东介绍。

就地化处理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海淀区坚持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稳步开展。西北旺镇在青棠湾社区引进了一款厨余垃圾处理系统作为试点,作为海淀区首家落地建成的就地水化处理系统,有效解决了小区厨余垃圾消纳问题。

西北旺镇王腾表示,“就地水化处理系统采用微生物处理工艺,在前期人工分拣过程中分离出纯度高的厨余垃圾,集中放置到就地水化的机器内,再加入培养菌群液浸泡,经过18-24小时好氧发酵降解,由排水系统处理后排到市政管网系统。”更便捷的是,此套设备除了前期需人工分拣外,剩余流程全部是封闭式机械化操作,充分将“绿色+科技”相结合,为厨余垃圾的后期消纳带来了极大便利。

目前,苏家坨镇正在建设黑水氓厨余垃圾处理中心,预计2021年1月底完成,主要利用天然生物处理餐厨垃圾,整个过程中间没有任何的污染,也没有任何二次的污染排放,就可实现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

考虑到每家每户的自留地都需要有机肥,苏家坨镇西小营村设立了一座利用厨余垃圾进行堆肥的设施,实现就地消纳。西小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厨余垃圾不用出村,减少环卫工作量,堆出的有机肥村民可以用来种菜、种花,一举两得。”

区委农工委书记,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春明表示,区委农工委、农业农村局始终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实践进行谋划和推进,探索接地气真管用的工作机制,根据农村平房村空间布局和结构特点,推广了垃圾不落地、定时上门收运的做法,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日常管护等工作有机衔接一体推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海淀报 记者李洪亚)

编辑:杨味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