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的启蒙到内心的改变,
孩子们内心对美的渴望与想象,
正逐渐被点燃。
在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乡村老师的形象似乎都停留在一位位扎根一线几十年、沉默寡言的“老”教师身上。
而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白芒铺小甲中心小学,一位“初生牛犊”的00后老师,打破了这个刻板的模样,用她特有的方式,为学校师生开辟出一条关于美育的道路。
2021年,刚毕业的黄玉美老师离开师范学校,来到小甲小学任教数学课。细心的她很快发现,学校不仅没有专职的美育老师,很多孩子甚至都没有接触过美术、音乐、阅读这类课程。
●黄老师和孩子们的合影
“在平日的交流中,我发现孩子们阅读量非常低,即使是高年级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阅读能力也十分有限。”黄老师回忆起自己刚来学校时的情况,“尽管学校有自己的图书室,但那些存书已经很老旧,很少有学生借阅,书籍的内容也并不完全适合他们。”
美育物资的匮乏还体现在美术用具上。“上课需要使用的最基础的美术工具,很多学生家里条件有限,无法提供给他们。”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黄老师看到“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的申报信息时,她脑海中很快闪现出这样的念头——一定要为孩子们去争取。
●孩子们在芭莎美育教室里阅读、做游戏
一间崭新明亮的美育专用教室,还有图书、物资、课程的引入,这对当时的小甲小学而言,无异于一次“精准投放”。
2022年春季,小甲小学成功申请“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很快,学校迎来了芭莎美育教室的顺利落成,孩子们也接收到了一份“美育大礼包”,黄老师“美化校园”的第一步得到了实现。
黄老师播种下的“美育幼苗”,很快在小甲小学“生根发芽”。
在美术课上,孩子们的状态是非常开心、放松的。他们可以放下严谨的逻辑、绝对的对错,只专心于做自己手上的一件事。
“他们的绘画能力,是超乎我的想象的。”黄老师对孩子们的改变感到惊奇,“他们画的东西很不一样,也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性格。比如有一些女孩子她画得可能非常的细致、丰富,还有一些同学比较活泼,那么他们用的色彩就特别的大胆,真没想到他们能够把色彩运用得这么好!”
● 芭莎美育教室里满墙的作品和画画的孩子们
因为“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的美育课程,孩子们对美育的认知和兴趣有了明显地提升。
那些几乎从没有学过美术的孩子,凭借对美的纯粹想象勾勒出老师都意想不到的作品;那些在其他课程上吃力的孩子,用画笔和书本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些往日被评价是“成绩不好”“脑袋不够聪明”的孩子,也有了被称作“闪闪发光”的孩子的可能。
男孩伟伟(化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的语文数学成绩总是不太理想,性格也内向,许多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但他特别爱画画、也擅长画画,一个个富有想象力的机器人可以铺满整张画画本,如果不是在美术课上,也许很难有机会让大家发现他的这一面。”
●伟伟的本子上画满了机器人
黄老师接二连三分享了好几个孩子的故事:“有个孩子成成(化名),他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平日里也不会有多余的课外书。每次在阅读课上,他都非常认真。他会仔细记下自己看了哪些书、会记得哪本书的哪个部分特别精彩,每一次去芭莎美育教室,都不舍得离开。”
从知识的启蒙到内心的改变,黄老师也见证着这间教室的美好发生,正在一步步引领着孩子们点燃内心对美的渴望与想象。
美育课程资源的真正落地,缺少不了师资力量的投入。
而黄老师作为一位年轻的00后“新老师”,在推动学校老师们共同加入芭莎美育课程教学这件事情上,也遇到了“新观念”和“老资深”的夹击。
“有些资历深的老师会更注重学科成绩,不愿意去上美术课;有些年纪偏大的老师,不懂得操作电脑来授课……刚开始还要‘催促’他们,每次上美育课前,我会打电话给其他老师,让他们提前去芭莎美育教室帮忙把设备和课程都调试好,再让学生去上课。”
回想起项目刚刚落地时一片“混乱”的场面,黄老师也庆幸,自己的坚持和固执,让老师们的观念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到后来,老师们甚至主动来问下学期是否还会有美育课程,也会跟我说他们觉得哪堂课的内容很不错。”
●孩子们在芭莎美育教室上美育课
而对黄老师本人而言,她对美育的观念也通过实践、积累和培训,一步步得到了丰富和转变。
在2023年的“芭莎·课后一小时”乡村教师美育能力提升暑期研习营中,“教数学”的黄老师,第一次以“教美术”的黄老师身份,体验了专业培训课程。
“之前觉得自己只是个业余的美术管理员,在培训之后,我对美的感知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黄老师分享道,“在那些优秀老师的引导和感染下,我学会了用美的眼光、美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身边和周围的世界。”
●黄老师参加2023年乡村教师美育研习营
许多人认为乡村是单调的、是质朴的,但乡村里其实有很多美的东西。斑驳的树影、清澈的溪流、一草一木,都是能够捕捉的美。
“我在那时意识到,美育课就应该是这样的,并不一定都是高大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学。美育最重要的,是教人如何发现美、感受美。”
黄老师仍然怀着更大的理想和期待,希望更多乡村里的人,不论学生、老师,还是每一个曾经生活在乡村、正生活在乡村的人,都能在美育的浸润中,看见并记录属于乡村独特的美。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863071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投身公益事业 传承文明家风——衡水陈奇峰用真情书写奉献与担当
下一篇:以公益之光点亮“最暖的夜”——跨年晚会中这抹暖色引人注目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