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加勇 上游新闻记者 刘力 摄
“入行多年,我还觉得自己是小学生,学历永远不够。”在2月1日获评2023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后,霍加勇谦虚地说道。
今年50岁的霍加勇是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高级经理,扎根中医药事业25年,他解决困扰多年的藿香正气液沉淀问题,复活29个休睡眠的中药产品并成功上市,擦亮了“重庆造”中药品牌,让一瓶瓶中成药飞往千万百姓家。
霍加勇出生在涪陵区李渡镇,1998年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那一年,大学毕业生大规模取消包分配,需要自主择业。霍加勇应聘到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后,与其他初中、高中生一样,进车间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
“药苦能治病,人苦变坚强。”霍加勇称,当时的自己对制药啥都不懂,只有在一线车间,才能清清楚楚了解各种药材的性状,以及制药的工艺流程。他说,“对于制药,我不是大学生,就是一名小学生,必须从一线干起,从一点一滴学起!”
就这样,霍加勇在全厂最艰苦的车间,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后来,药厂生产部缺人,同事们很快想到了霍加勇。在这里,他又对急支糖浆其中的一味药材——蜜麻黄的炮制工艺进行攻关。
那段日子,霍加勇成天泡在车间,整整一个月,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继续实验,就这样不停实践、不断总结,数据记了满满一本笔记本,最终形成了一套基础的工艺流程。
2003年左右,太极集团研制出了藿香正气口服液,它不含酒精、不辣口,日渐“出圈”,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2008年,正当藿香正气液有望在市场大展拳脚时却遭遇了挫折——产品刚生产出来时各项指标均合格,但贮藏约一个月以后,却产生了附着于玻璃瓶表面的沉淀。虽然中药的沉淀是正常现象,但很多消费者会怀疑是药瓶清洗不够干净、或者其他品质得不到保障,不愿接受。
藿香正气口服液由十味中药材组方而成,加上工艺流程复杂,各种组合排列出来,有上千种可能。那年,霍加勇刚担任生产部副经理,负责制药生产技术管理。他立马带领团队,对生产工艺进行全面梳理,长期泡在实验室。
2011年6月的一天,霍加勇拿出留样品观察,他敏锐地发现,手里的留样品外观性状和澄明度跟此前的都有差别,他隐隐感觉到看见了曙光。
于是,霍加勇与同事一头扎进海量资料中,查阅、溯源这批产品的形成过程,然后按照此次留样品生产过程起草新的试验方案,再次开展验证工作,继续留样观察。最终,经过整整3年,累计2000多小时的试验。2012年,经过对多次验证的产品再观察、评估,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到2012年底,改进后的藿香正气口服液产量相比两年前翻了近一倍,到如今更是成长为产值20多亿元的单品,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重庆造”中药品牌。
工作20余年,霍加勇已是涪药厂副总工程师,取得执业药师资格多年,在同事们眼中算是功成名就。但2019年,他又报考了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系统学习中药理论知识。
“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长征路上,艺无止境,学无止境。”作为《太极藿香正气液传统制作工艺》的涪陵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霍加勇认为在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只要有创新、只要在发展,就永远需要学习。他说,“学习与年龄无关,学了总会有用。”
如今的霍加勇是坚持着做好中医药文化保护、发掘、发展、传承工作,建起整个重庆中药制药行业唯一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传帮带”170余名技能人才,带领团队开展多项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先后获得8件发明专利、7件实用专利,完成29个休睡眠产品攻关任务,参与国家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霍加勇说,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人,要有“变与不变”的定力,“变”的是创新思维、创新路径、创新产品,“不变”的是对中医药文化的执着精神、学习精神、匠心精神。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实习生 李思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977823376771132&wfr=spider&for=pc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