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物
全国优秀志愿者王静:15年公益路照亮万家灯火
2025-04-22 10:17:19  来源:文明兴安盟

四月的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春寒未消,和平一小的教室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红城志愿者协会创始人王静将新买的书包和文具递给农民工子女小羽,并在一本笔记本的扉页写上“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永远是你的后盾。”的寄语,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好好学习。

和公益结缘,源于王静在看到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画面,那是她第一次读懂公益的力量。“当看到陌生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我知道温暖可以汇聚成河。”2009年10月,她与同事在QQ上创建“红城志愿者联盟”,首站走进乌兰浩特市社会福利中心。当82岁的张奶奶吃下志愿者递来的砂糖橘,浑浊的眼睛泛起泪光时,王静的手被老人紧紧握住:“闺女,这是我这辈子吃过最甜的橘子。”这次志愿服务,也成为她走上公益之路的起点。

2022年9月8日,红城志愿者协会为10户贫困家庭送去中秋月饼、米、油等慰问物品。

15年间,王静的团队从最初QQ群的12人发展为2021年正式注册的红城志愿者协会,现有核心成员300人。一有时间,王静就带领团队走访全市多所学校,与乌兰浩特市卫东小学、都林二小等5所学校的179名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帮一”对子,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建立长效助学机制,每学期为孩子们提供300元生活费、新文具和课外书,直至孩子们小学毕业。

“记得第一次去都林二小,五年级的玲玲攥着助学金说‘阿姨,我想考大学’,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做的事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说起孩子的变化,王静至今记忆犹新。

除了助学,王静的公益版图还延伸到助老、助残、生态保护等领域。每年除夕,王静和丈夫年青春都会带着儿子,拎着肉馅、春联和新棉衣,走进孤寡老人马良生的小屋,饭桌上的饺子香和和贴在窗棂上喜庆的“福”字14年从未间断。“马叔总说我们是他的‘亲闺女、亲儿子’,其实他教会我们的,是公益的最高境界——把陌生人当成家人。”王静说。

王静的公益之路,即使在遭遇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也没有停止过。

2016年,王静被查出乳腺癌。“那年六一儿童节,我躺在病床上,安排我爱人代我去给孩子们送书包,在视频里,看到孩子们举着‘王妈妈早日康复’的画面,疼得吃不下饭的我,突然觉得浑身有了劲儿。”病情稍有好转,她就开始继续参加公益活动,团队成员心疼地劝她休息,她却说:“公益不是百米冲刺,是接力长跑,我慢一点,但不能停。”

2025年3月25日,王静走进乌兰浩特市都林第二小学开展“一助一”助学活动。

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年青春成了协会“编外后勤部长”;儿子年建博从8岁起跟着他们做志愿服务,已累计服务时长600多小时,获评“自治区新时代好少年”。

在王静的带动下,红城志愿者协会自筹物资价值超80万元,开展公益活动300余次,惠及群众上万人次。她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志愿者、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等40余项荣誉。但她最珍视的,是抽屉里一沓泛黄的感谢信。“有个受助的孩子考上大学后,特意回来当志愿者,说‘我也要像王妈妈一样帮助别人’,这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一直以来,王静的脚步从未停歇。她说,公益的意义,就是让每个角落都有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9762219529288279&wfr=spider&for=pc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