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物
驾照“自学直考”须过几道“关”?
2015-12-13 00:15:39  来源:新华网

  中国警察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田海军报道:社会呼吁多年的驾照“自学直考”将成为现实——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非经营性的小型汽车驾驶人自学直考。

  专家认为,开展驾照自学直考赋予公民更多选择权,符合政府简政放权的大方向,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要求,体现了斩断利益链条的改革勇气,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几道“关”要过。

  “安全关”——“马路杀手”会否增多?

  此前,安徽、广东等地已开展自学直考试点。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应朝阳介绍,这些试点的模式是参考国外设计的,一开始很多人担心教学效果,但实践证明,在交通违法率和事故率方面,通过自学直考与驾校培训出来的驾驶人基本持平。“这说明制度是可行的,百姓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应朝阳说。

  为保证安全,《意见》明确“三个限定”:限定训练车辆,车型仅限于小型汽车,车辆必须加装辅助制动等安全装置;限定随车指导人员,必须具备一定年限的安全守法驾驶经历;限定训练路线和时段,避开学校周边道路、高速公路等道路,避开交通高峰等时段。

  “试点自学直考将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既要保障自学人员和随车指导人员的安全,更要确保社会的公共安全。”公安部交管局局长刘钊表示,“下一步对于推广的试点地方的选择,要经过严格、综合的评估考察,目前正在进行中。试点地方确定后,我们将部署试点,并向社会公布。”

  “法律关”——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针对自学直考,许多人产生法律方面的疑问。其中之一,就是上路学车是否会被认定为“无证驾驶”?

  根据《意见》规定,有关部门将依法加强监督管理,依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上路练车要取得学习驾驶证明,粘贴放置学车专用标识。

  清华大学法学院公法研究中心主任余凌云表示,上路自学的车、路、人都有严格限定。只要驾驶合规教练车,在公安部门划定的自学道路,且在有教练资格人的陪同下开车,就不会被认定为“无证驾驶”。

  自学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如何责任认定?

  《意见》明确,练车过程中发生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指导人员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在学车中因过失引发事故,教练员应承担法律上的主体责任,因此要强化教练员安全责任意识。”余凌云说。

  亲朋好友之间“教与学”,法律关系如何认定?

  余凌云说,一旦答应教别人开车,就形成了口头约定。口头约定也是合同约定,因此最好在承诺前,就学车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明确细化,避免纠纷。此外,《意见》将自学直考明确为非经营性活动,也是为了防止产生新的非法培训市场。

  “供需关”——考试积压现象能否缓解?

  刘钊介绍,考试积压问题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特别是大中城市比较突出,随着城市考试需求持续增加,积压多、排队长的情况日趋严重。原因主要是警力不足、场地少、考试资源缺口大。

  近年来,我国考驾需求非常旺盛,每年增长15%以上。有人担忧,在自学直考进一步放开后,迅速增长的考驾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刘钊表示,《意见》提出了“三个增加”的解决办法:一是增加考试场地。有序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考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按照公平竞争、公开择优的原则,公开招标、依法选定,补足考场缺口。二是增加考试人员。拓宽选用渠道,从公安机关中选拔专兼职考试员,从社会上聘用考试辅助评判和监督人员,提高考试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三是增加考试网点。推行省内异地考试,推进驾驶人考试业务向县级下放延伸,方便群众就近考试。

  余凌云认为,《意见》中对优化程序方面的规定也将帮助提升管理效能。例如,允许考生一次性预约、连续考试,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合格后可直接参加安全文明常识考试;调整小型汽车夜间考试方式,可在日间采用模拟夜间灯光考试形式进行。改革后,考生最少只需往返两次即可考完所有科目、领到驾驶证。“简化考试流程等多种举措,将有效缓解考试积压现象。”

  

编辑:萧鼎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