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精泽在合作社的稻田里移栽秧苗(2017年6月21日摄)。
今年58岁的杨精泽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一名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工作的老党员。2015年3月,当时在贵州省剑河县烟草局工作的杨精泽被选派前往剑河县南明镇台沙村任“第一书记”。五年多来,向上级部门跑资金、拿项目、为留守儿童申请助学金补助,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化解村民矛盾纠纷……他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跑腿干部”。
大山深处的台沙村曾是深度贫困村。杨精泽驻村后,主动到上级部门协调,带领村民修通串寨路、硬化篮球场、修建鼓楼,进行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创办种植和养殖脱贫专业合作社。2019年底,台沙村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5.4%降低至1.64%,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990元增加到8120元。
如今,整村脱贫的台沙村,从没有产业扶持的“空壳村”变成产业村,村里“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杨精泽带领村民们探索出了一条“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的精准脱贫之路。他个人先后获得了“全州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多项荣誉。杨精泽说,虽然乡亲们都脱了贫,“但脱贫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产业”,他将继续留在村里与村民们一起巩固脱贫成果。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杨精泽在剑河县城给村里的留守儿童选购书包(2017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右)与村民在合作社查看钩藤林下养鸡情况。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在台沙村脱贫攻坚队办公室里查阅资料。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拍摄的贵州省剑河县南明镇台沙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前右)与帮扶干部、村干部、村民在台沙村共筑防洪堤。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中)与村干部在台沙村讨论稻田养鱼注意事项。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拍摄的台沙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中)与村干部在村民(右)家中走访。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右一)在走访村民途中。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骑车前往合作社的钩藤基地途中。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杨精泽(中)在合作社的辣椒地里给村民们讲解辣椒管护技巧(2017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杨精泽(左)与村民在合作社里喂鸡(2017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在台沙村脱贫攻坚队办公室里录入村民信息。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杨精泽(左二)在村里夜访贫困户(2017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中)与村民在合作社的钩藤基地里清除钩藤周围的杂草。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在清扫台沙村脱贫攻坚队办公室附近的串户路。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杨精泽(左二)与村民们下地劳动归来(2017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6月29日,杨精泽(中)与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在台沙村查看新修的防洪堤。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杨精泽与村干部、村民连夜开会讨论合作社土地流传问题(2017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他用15年,倾心帮村民打造现代“桃花源”
下一篇:大山深处 有位“老师妈妈”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