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室里,视障大学生冯豪可以利用语音辅助功能熟练使用电脑,并通过盲文讲义、书籍进行阅读。 王娇妮 摄
中新网烟台5月16日电 题:全国助残日:探访中国最早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
作者 杨兵 王娇妮
1985年,滨州医学院创办了专门招收肢残大学生的临床医学系,开创了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30多年来,先后有1300余名残疾人大学生在这里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开启新的人生征程。
5月16日是第31个全国助残日,记者在此期间来到这所学校,了解发展中的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
在该校特殊教育学院,中医学专业大一年级的视障学生冯豪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大学生活。多媒体教室里,冯豪可以利用语音辅助功能熟练使用电脑,并通过盲文讲义、书籍进行阅读。
“学校的无障碍设施很贴心,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整洁的宿舍里,冯豪还热情地谈到了他的课外生活,他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关注球赛,尽管看不见,但体育比赛的精神和氛围令他着迷。
考虑到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需要,该校在中医学、应用心理学、口腔医学技术等专业招收视障、听障学生。 王娇妮 摄
谈起职业规划,冯豪很有信心,“优秀的学长学姐给了我动力,一方面我打算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将来做医生或者教师,另一方面,我也关注新兴的职业,有声读书主播或自主创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大一视障学生黄妍告诉记者,她希望通过专业学习,在毕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学校考虑到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需要,在中医学、应用心理学、口腔医学技术等专业招收视障、听障学生,开拓了就业思路。
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管理体制机制、支持保障措施——该校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曹同涛认为,做好这5件事,是办好高等残疾人教育的基础。
无障碍数字化校园、听障生和视障生智慧教室、无障碍图书馆等设施日趋完善。 王娇妮 摄
据悉,30多年前,该校就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分类培养,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探索,逐步构建形成了完善的“医教康”有机融合的高校残疾人人才培养体系。
在无障碍教育设施方面,为残疾人大学生量身定做了适合的无障碍设施,例如专用洗衣房、健身房、可以坐着躺着洗澡的浴室等。近年来,国家级特殊教育示范园区项目在该校启用,无障碍数字化校园、听障生和视障生智慧教室、无障碍图书馆、无障碍媒体工作室等设施日趋完善。
“对于残疾人大学生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康复,是学习的基础。”曹同涛称,该校在实践中形成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的做法。残健融合,即残疾人学生在相对集中教育管理的同时,与健全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教康结合,就是把教育过程和残疾人的康复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促进肢体、心理、社会的综合康复。
在学习与就业方面,曹同涛介绍,如今该校医、理、工、管、教等学科正在逐步实现残疾学生招收的全覆盖。2012年起招收视障生学习中医学,2018年起招收听障生学习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以听障学生为例,过去听障生主要局限于艺术类、计算机类专业,近年来学校开设的口腔医学技术相关专业就业前景好,学生认可度高。”曹同涛称。
据悉,残疾人大学生从滨州医学院毕业后,许多成为医疗、科研领域的骨干,其中350余人考取了研究生。
刘杨是该校残疾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刘杨出生后被医院诊断为脊膜膨出,12岁出现脊柱畸形。考入滨州医学院后,由于病情严重,数次接到病危通知书。在学校和校友的帮助下,北京一所医院为刘杨量身制定了极具挑战性的脊柱内固定手术。
先后有1300余名残疾人大学生在滨州医学院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开启新的人生征程。 王娇妮 摄
术后返校后,刘杨在学校所在地烟台市发起成立了爱心社团“承光心汇”,组建了全国第一支高校器官捐献志愿宣传服务队。他还成立了“康乐希”残疾人全面康复团队,2019至2020年,累计为当地7万余名青少年进行了脊柱侧弯筛查。
“我的心愿,是终有一天,残障仅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特点,而非缺陷。”这是刘杨的心愿,也是残疾大学生们努力学习、积极康复的动力。
据悉,今年的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中国残疾人教育事业走过不平凡的历程,正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残疾学生入学率不断提升、教师水平大幅提高、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教育与就业保障为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完)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