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海南大学生参加公益课堂、“三下乡”社会实践,体验职场……
花样“打开”悠长假期
三亚市吉阳区暑期公益课堂上,支教教师教孩子们画画、表演手语舞,为他们讲解急救知识。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7月5日至8月27日,参加三亚市吉阳区暑期公益课堂活动。剩下几天调整作息迎接新学期。”暑期开启前,海南大学园艺学院大二学生李奕晶就制定了自己的暑期规划,“过去半个多月来,生活虽忙碌却很有意义。”
参加暑期公益课堂、“三下乡”社会实践,提前体验职场,宅家追剧……海南日报记者近期采访发现,我省大学生“打开”悠长假期的方式各不相同。
暑期公益课堂:在“好玩又好学”中收获成长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7月22日下午4时许,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在三亚市吉阳区南新小学一间教室里响起。讲台上,几名小学生跟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大三学生宋可盈学习手语舞,台下二十余名小学生则跟着音乐放声歌唱。仔细一听,虽然有的孩子吐字不清,有些学生唱歌跑调,但是教室里却弥漫着轻松愉悦的氛围。
参加公益支教活动是我省许多大学生暑期生活的重要内容。不过,想在暑期公益课堂“客串”当教师并非易事。过去有支教经验的宋可盈,每次正式“上岗”前都要经过“面试+课程试讲+3次培训”的重重考验,“对于孩子们而言,老师就是照亮他们人生道路的明灯。在讲台上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神,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纯真笑容,我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放假前,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学生何应潍就跟贵州的亲友打好“预防针”,这个暑期她不打算回家。和近百名大学生一样,何应潍来到吉阳区暑期公益课堂支教。
除了备课外,何应潍作为吉阳区暑期公益课堂南新校区学生负责人,还需要考虑许多问题。她要制定暑期公益课堂应急预案,和其他人员一起确保南新校区200余名学生在校上课期间的安全。面对课堂与教学,一些缺乏经验的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有时会感到紧张。何应潍还要和他们沟通探讨,如何让暑期公益课堂“好玩又好学”。
暑期公益课堂上与孩子们的相处,在何应潍看来是一个双向“充电”的过程。“给孩子带去欢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收获、成长,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何应潍说。
三亚市吉阳区暑期公益课堂上,支教教师教孩子们画画、表演手语舞,为他们讲解急救知识。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摄
“三下乡”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大地
这个暑假,海南不少高校都组织大学生走进乡村,深入基层。
日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该校组织111支团队650余名学生走进海南农村的田间地头,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广大学子在家乡的热土上、在实践的课堂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湘洪介绍,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主题,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该校组织“百年光影 红色基因大寻访”社会实践团、“扎根中国大地 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返家乡”主题社会实践团等学生实践团,希望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通过实地探访革命老村、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挖掘海南红色故事;为乡村的儿童和青少年讲党史,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深入人心……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学院大二学生杜静茹收获满满。
杜静茹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正青春 正能量 正当时”弘扬红色故事社会实践团的学生领队。从设计活动规划方案、与不同院系的大学生和指导老师沟通,到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她用“受益终生”这四个字来形容自己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
在社会实践中,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赤岭村老党员梁华欢的经历让杜静茹印象深刻。“他是一名老党员,年轻时曾为国浴血奋战,退休后继续以实际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杜静茹说,与老人的交流,让她真切感受到信念、坚守、奉献的崇高品格与精神力量。
刘湘洪认为,深入农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是一次生动的爱国教育,让高校学子感知社会,了解基层,历练本领。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进一步了解农村的现状,触摸乡村振兴的脉动,引导他们以后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近期,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刘茂庆在东方市旧村小学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刘茂庆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当她得知旧村通过建设蛋鸡养殖基地、发展水果产业,向美好幸福的“新村”迈进时,她深刻理解了“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沉甸甸的使命。
三亚市吉阳区暑期公益课堂上,支教教师教孩子们画画、表演手语舞,为他们讲解急救知识。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摄
多种假期“打开方式”:挖掘更多劳逸结合的可能性
日前,针对“暑期安排”这个话题,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22%受访大学生认为假期是充实和提升的好时机,会给自己安排较多学习和工作;约72%受访大学生表示假期应该劳逸结合,约5%受访大学生则认为假期是纯粹的休息时间。
暑假开启后,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二学生陈诗诗,就开始在浙江一家教育机构进行暑期实习,担任小学语文辅导老师。她每天的职场体验生活都过得忙碌且充实。
“暑期专业实习是‘反刍’课本知识、开阔视野、积累职场经验的好时机。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我快速地适应暑期实习;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也能给我今后的学业提供学习经验。”陈诗诗说。
一些大学生倾向于“劳逸结合”度过这个漫长假期。对于海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小利而言,调整生活节奏、适度放松身心是“打开”这个假期的重要方式。放假后,小利回到定安老家。不过,宅家刷剧一周后,不甘“躺平”的他就把考驾照和备战教师资格考试列入暑期学习清单。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团委副书记王贵涛认为,假期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良好时机,大学生不要做“低头族”,要走心陪伴父母。同时,大学生应劳逸结合享受假期,做好假期规划,“解锁”多种假期的“打开方式”,别让宝贵的暑期时光在“醒了就拿起手机,睡前才放下手机”的状态中悄然流逝。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