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聚焦·无障碍环境】
微光成炬 温情可及
——无障碍环境建设进程中的青年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李丹阳 董城
1、人文精神也是设计的标尺
一级台阶的高度是10厘米还是15厘米,一段坡道的坡度是15度还是20度,在健全人眼中可能无关紧要,但对于腿脚有残疾、需要用轮椅或代步车出行的人来说,这细微的差别,决定着他们能不能走、能走多远,决定着他们生活空间的大小。“甚至,影响着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的责任规划师之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黄庭晚在这种细微差别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职业荣誉感。为更多残疾和老年群体提供无障碍环境,给更多居民带来人性化的生活布局,便是她和设计团队努力的方向。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申办成功后,北京市启动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2019—2021年)专项行动,冬奥场馆、赛区、城市三个层面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铺开。像黄庭晚一样投身老旧小区改造的青年设计师们,担起了重任。“公共空间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日常活动,也塑造着一个社区、一条街道、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酝酿着一群人、一个集体的情感和共同记忆。”多年来,这群年轻的建筑设计师遵循着这样的理念,不放过一个细节,不怠慢来自基层的每一条诉求,配合着街道社区干部,悉心设计和改造着一处处公共空间。
2020年上半年,黄庭晚和团队承接了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大乘巷教师楼改造项目。在一次调研路上,黄庭晚见到了这样的场景:在一个餐馆门口的台阶上,服务员热心地提醒一位盲人有台阶,要小心。服务员多次提醒下,盲人不耐烦地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家就在这附近,我熟悉得很!”
“服务员是好心,但是我们能感受到盲人心里的波澜。一些健全人在提供热心帮助时,未必使用了恰当的方式。”这个场景给了黄庭晚深刻的启示,她与团队决定,在完成设计规划前走访到社区里生活的绝大多数残疾人,用心地与他们交朋友,把他们内心中对生活场所设施的诉求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写进调研报告、融入设计方案。
在大量的走访调研中,黄庭晚不断更新着设计思路,也不断完善着帮助残疾人的理念和方式。“我们要营造的环境,不仅要让残疾人感受到‘大家都在帮助我,好温暖’,还要让残疾人体会到“我能行,我很棒”,让他们更真切地发掘自己的能力,自主、自信地融入社会发展大潮。”黄庭晚说,“我想,这才是更以人为本的方式。”
今年,记者一行来到新街口大乘巷教师楼采访时,发现这里小区内那些高高低低的台阶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缓的坡道,绿地、步道和活动空间互相穿插,美观又便捷。一位腿部残疾的居民诙谐地告诉记者:“过去我出不来,现在我这轮椅可以当奔驰汽车使!”
这便是黄庭晚认为的最美好的场景。
2、让“技术温度”由抽象变成具象
在90后青年、西瓜视频“无障碍”项目负责人陈晨(化名)看来,视障创作者、听障创作者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创作热情,是他在无障碍互联网技术领域不断突破的重要动力。
信息社会到来,意味着无障碍社会的构建不只是人行道盲道的通畅,不只是电梯上行下行时提供不同的语音提示,或公共设施的门统一设计成往里开。根据工信部和残联2020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我们正在构建的,是无论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的社会。陈晨和团队正身处这一事业的实践前沿,通过信息化手段,尽力消除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因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带来的差异,最终达到“信息无障碍”的目标。
2021年春季,西瓜视频开启了无障碍与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陈晨和团队承接了西瓜视频产品无障碍的改造任务,陆续完成了色弱模式、护眼模式、大字号模式、外挂字幕等多个改造需求,以及“无障碍影院”项目上线。“为了满足视力障碍、听力障碍以及老年人等群体的需求,我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陈晨和团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22年2月10日,“无障碍影院”登上AppStore首页主打推荐,截至2月16日,累计上线100部电影,内容涵盖《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药神》等影片,深受用户青睐。
“相较于传统需求,无障碍改造需要从用户视角来看问题。”陈晨解释道,“以视障相关的产品开发为例,我们需要把自己代入到对应角色中,在测试时将手机的屏幕熄灭,单纯依靠触觉、听觉与App进行交互。尽可能地感同身受,才可能设计并开发出特殊人群真正需要的功能。”
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用户诉求,在互联网产品研发过程中,陈晨与团队开展了数次线下用户访谈,并根据用户的评价实时调整技术逻辑。
“其中一次线下访谈让人印象深刻。”陈晨回忆,当他正准备向用户介绍产品在迭代更新后的功能时,几位视障用户早已清楚地知晓。“原来,他们对相关技术的更新是如此敏感、如此在意。一个小小细节的修改,对视障者来说都可能是巨大的改变。”陈晨说,是障碍用户的积极反馈,让他心里的“技术温度”这个词由抽象变成了具象,也让他们更加真实地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3、为了那一颗颗不愿沉默跳动的心
“我接触‘无障碍’已有十多年了,起初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是一份有关‘无障碍’的事,只是单纯想尽我所能帮助与我有相似境遇的人。”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专家委员会用户体验专家吴李权是一位视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计算机结缘后,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新鲜事走进了他的世界。
“既然自己深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哺育,是不是同样有许多跟我一样的伙伴,正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待连接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懵懂中吴李权开始“悄咪咪”做了许多事,例如将国外的适合视障人士使用的软件进行汉化,搬运一些优秀的无障碍插件以用于提高设备操作效率。由于不愿意展露自己,觉得“隐形人很酷”,所以经常“打一枪”就换个名字。即使这样,吴李权还是收到了不少真挚的感谢,这让他感受到自己身上满满的价值。
加入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后,吴李权的信息无障碍职业生涯走进了纵深,也开始面对更多的难题。为了提升视障者使用手机软件的体验,他常常要与互联网公司沟通,对方的第一句反馈通常是“有盲人会用我们的产品?怎么会呢?”吴李权感慨:“看到我一个盲人跟他们演示,与他们探讨软件不规范的功能、操作的障碍时,他们又不免惊讶‘你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于是只能一遍又一遍地介绍、说明。“我明白这是让互联网工程师真正了解残障人士需求的机会。”吴李权说,“所以每一次我都暗自给自己打气,多一点耐心。”
一番努力下,合作企业最终都选择了对主版本进行无障碍改造的方案,无障碍改造正成为主流软件的“必答题”。2021年,工信部持续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超过150家网站和App初步完成改造。残障者能够自主使用在线搜索、在线社交,通过使用手机地图、打车软件冲破了出行障碍;一些政府官方网站、老年人常用的新闻类应用设计了字体放大、语音播报等功能,页面信息也更醒目了。
从吴李权加入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以来,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视障伙伴一起投身于无障碍工作,参与了多项无障碍条例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为互联网企业的无障碍开发改造提供技术支持。“毕竟没有人比视障者更了解自己。”吴李权立志,让信息障碍者不被迅猛发展的技术所遗忘。目前,吴李权参与及推动了超过80项应用及产品的无障碍优化,让上千万视障者因此受益。吴李权说,困难仍不少,但大家能坚持,坚持的力量来源于那些未被满足的障碍者需求,来源于那一颗颗不愿沉默跳动的心。
“这才是技术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位热爱生活、充满信念的无障碍从业青年,对未来信心满满。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2日 12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和病毒赛跑:呼和浩特抗疫一线的坚守
下一篇:“职工需求在哪里,行动风向标就在哪里”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