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益
“林三代”为这里带来新气象
2022-08-08 10:05:00  来源: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曹蕾 董常春

“从小就听爷爷和爸爸讲他们的工作,自己亲身经历后,才真正感受到这份工作的辛苦和伟大。”摘下帽子和面罩,刚刚结束一天户外工作的刘馨洋向记者吐露心声。作为从小就在塞罕坝长大的“林三代”,刘馨洋现已成为一名林业技术员。远离城市,终日与林海为伴,刘鑫洋并不孤单。“狍子、灰鹤、大天鹅,天上飞的,林里跑的,动物越来越多,塞罕坝的森林质量越来越好了。”

刘馨洋出生于1995年,2016年大学毕业后她便义无反顾地返回家乡,现在是塞罕坝林场千层板分场生产股的技术员,一直在营林造林一线工作。今年,他们的工作重点是林冠下造林。与往年相比,今年树种更多了。“这是花楸,这是元宝枫,还有白桦、紫叶稠李、蓝靛果忍冬等阔叶树种。通过采取引育和引栽相结合的方式,为针阔混交、阔阔混交模式提供科学支撑,改变塞罕坝树种单一现状,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多样、更健康。”

 

造林地块有远有近,远的开车要四五十分钟,先由场部到林路,再从林路开往造林地块。造林地块太远时,他们只能下车徒步进山。刘馨洋的同事王雪萌也是一位“林三代”。今年3月摸底清查时,股长带着3个女生进山,当时积雪融化,道路非常泥泞。他们完成工作后发现,车已经深深地陷在泥里。王雪萌回忆,当时3个女生下来推车,弄得浑身都是泥,回到场部后3个人都成了“泥人”,沾满泥土的裤子都能立住了。

王雪萌也是一位90后,她的爷爷和父亲都在林场工作。她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父亲一起到林区作业。“我当时特别怕因为不懂出丑,回家挨训,所以做了很多功课。”她说,“父亲站在木头堆上量木头、报数,我和另外一个叔叔记录、验库,大家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工作时有说有笑,大家苦中作乐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很强的画面感。”她还补充说,“平时父亲是非常严厉的形象,但是在外面,他严谨、乐观又带点小幽默,我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

塞罕坝无霜期短,每年适合造林的时间也比较短,大多集中在5月左右,这段时间务林人非常忙碌,早上5点多便要出发进山造林,一直劳作到下午。90后职工曹紫鹏此前在千层板分场长腿泡子营林区工作。“户外工作时会遇到雨雪天气,躲都没地方躲,经常被雨水弄得浑身湿透。”造林期,抬苗、撒苗、挖坑、栽苗……各个流程分工明确。他还提到,不同苗的技术规范不同,裸根苗要深送浅提才能确保苗木成活。“有时候上山路过一片林子,会想到这是自己哪年种下的,现在都这么高了,非常有成就感。”

近年来,塞罕坝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慕名而来成为新一代务林人。三位90后都表示,现在的塞罕坝已经走上了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条件不再那么艰苦,但是“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会在每一代务林人之中传承。

【编辑:叶攀】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