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5月20日中国旅游日接踵而至。驴妈妈旅游网发布的2019博物馆主题游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在该平台上以“博物馆”为关键字搜索及预订旅游产品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半。以“文化”为标签的博物馆已然成为国内旅游热门。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景点被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通过全新的方式,和旅游业不断碰撞产生火花,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中国文化游正变得时尚,成为潮流。
与时代同频共振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日前在一篇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文章中指出,古老的传统再次吸引年轻的中国人。日前,由共青团中央和哔哩哔哩共同发起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华服日”在西安举行,号召年轻人通过展示传统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据统计,目前哔哩哔哩上的国风爱好者已超过4000万,其中88%是“95后”。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已经拥有了广泛基础。
传统文化热起来,旅游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成为旅游业界需探索的课题。作为传统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游备受关注。“人们对于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也对博物馆所能提供的服务提出极高的要求。”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今年将争取和有关部门一起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满足参观者对博物馆新的需求,让博物馆“高雅而不深奥,亲和但不媚俗”。据统计,最近3年,全国每年新增博物馆180家左右,每年参观人次增加1亿左右。
秦腔表演艺术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指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正逐渐回暖。基于此,李梅提出,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大背景下,应大力开发戏曲文化旅游市场,挖掘戏曲文化旅游价值,打造专属戏曲的文化旅游景区。
特色文化绽放异彩
日前,马蜂窝发布的《中国省域自由行大数据系列报告之山东省》显示,在山东省所有目的地中,济宁市的热度涨幅位居第一,高达206%。背后的原因绕不开“文化”二字。济宁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人文资源丰富灿烂。近年,“国学热”持续升温,大批游客前往孔子故里济宁曲阜进行体验式的游学之旅。济宁正依托富集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东方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传统文化让旅游大放异彩,这一点在历史文化大省陕西更加显著。历史文化一直是陕西旅游的一张王牌。马蜂窝大数据显示,陕西的热门景点中,历史文化类景点占大多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最热门的旅游景点。同时,陕西省也在大力推动历史人文的传承,推动皮影、民歌、秧歌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习,并结合当地的历史古迹,推出众多精彩的文艺演出,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创新,用文化的魅力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陕西是国内突出的文化体验型旅游目的地,丝路起点、文化源流,对陕西的旅游发展来说都是巨大的优势。”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分析指出,西安的历史文化、延安的红色文化和各地民俗及其衍生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等,都对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如今,沿着十里秦淮,遍访沿线名胜古迹,成为最有“南京味儿”的一条旅游线路;去山西看各个“大院”,感受建筑文化、晋商文化;到广州在骑楼下漫步,感受“老广”生活……本土味、有文化的旅游正取代“打卡”式旅游,成为新热门。
年轻人爱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游的“走红”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近年来,老牌旅游强省陕西一跃而成“网红”,正是在于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推陈出新。冯饶表示,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营销方式,陕西旅游获得了高速增长的新动力。今年初,商务部公布了全国步行街升级改造第一批试点名单,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成为全国11条入选的步行街之一,未来将成为西安的潮流新地标,吸引更多年轻游客。
今年春节期间,一条短视频发布后获得了高点赞量。广东湛江一个舞狮队在行进中,碰见了戴着小狮子头的小朋友,“大狮子”亲昵地用头碰了碰“小狮子”。许多网友被这个瞬间感动,并从中看到了年轻一代、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去苏州听评弹、学唱昆曲,去天津听大鼓、相声,去景德镇体验瓷器烧制……这些被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列入旅行清单。“亲身体验过才会对‘博大精深’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也从文字资料里的‘单调面孔’变得具象起来。”大四学生居力表示,如今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着迷,并且发现传统文化也可以变得很“时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G将怎样改变文旅产业?
下一篇:贵州开通首条景区直达高铁环线旅游专列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