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系统推进“四微联动”机制提质增效,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实施“近邻圩日”志愿服务机制、开展“业主接待日”活动、开设“社工赋能”小区居民职业培训等创新举措,当地逐步构建起社区(小区)“需求发现—资源整合—配套提升”的治理闭环,有效激活了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微心愿”搭桥——民呼必应 共绘幸福画卷
坚持“小切口、影响大、能办到、可受益”原则,持续深化“点亮微心愿”便民服务,创新构建“双线融合”诉求响应机制,线上开发“党建引领小区e家”智慧平台,设置“四微联动”功能区域,实现居民诉求云端直通;线下布局87个“微协商微议事”实体站点,联动“党员包户+社工驻点+志愿结对”服务体系,重点针对老年群体、困境儿童及残障人士开展“敲门行动”。
项目实施以来,当地通过“大数据精准把脉”与“铁脚板深度摸排”双轨并进,累计响应民生诉求1456项,闭环处置率达83.7%,成功打造“诉求即时感知—问题分类处置—效果动态跟踪”的基层治理全周期响应链,生动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创新。
“近邻圩日”破题——机制焕新 睦邻市集暖民心
结合居民“赶集”习俗,当地创新构建近邻“圩日”志愿服务机制,在全县87个小区推行“三定三有”运行模式,即定时定人定责、有阵地有载体有激励。各小区因地制宜设立每月固定的“志愿服务日”,并打造“三社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服务矩阵,整合爱心企业、能工巧匠等资源,创新推出“五车进社区”(义剪车、维修车、义诊车、普法车、代购车)特色项目。
龙浔镇庠柄小区,通过建立“18号志愿服务日”标准化流程,形成“节庆主题服务+日常微服务”双轮驱动模式,配套实施“能人孵化”计划,通过“服务积分超市”“社区工匠认证”等激励机制,推动“能人带新人、达人帮邻里”的共生型社区生态构建。
机制运行以来,累计培育社区能人700多人,开展各类特色服务170场次,惠及群众超1万人次,逐步实现“月月有主题、小区有品牌、服务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业主接待日”解难——多方联动 疏通治理堵点
创新构建“周五红色会客厅”即“业主接待日”民生诉求响应机制,全面推行“1+5+N”三位一体的联席坐班制,每周五下午由社区大党委牵头,组织挂钩县直单位、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五方主体,并吸纳法律顾问、行业专家等N种力量联合接访。
通过建立“接诉即办三单机制”(现场交办单、部门联办单、办结反馈单),重点攻坚充电桩建设、停车位改造、绿化管养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运行中创新设置“民生会诊三步法”,首接首问即时答、联审联办限期结、办结成效群众评,确保诉求处置形成完整闭环。该制度实施以来,已在全县开展“业主接待日”专场活动496场次,累计接待业主诉求621项,推动解决民生问题405件,诉求办结率达85.4%,逐步构建起“诉求收集—分类处置—成效评估”全周期管理闭环,实现“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效能。
“技能培训”赋能——授人以渔 激活内生动力
坚持系统思维,建立“部门—社区—社会”三级联动机制,纵向贯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行业部门资源,横向联动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机构、共建共治单位通过“居民点单、社区建档”的方式精准摸排居民培训意向,统筹形成“课程供给清单”,重点打造“6+X”培训服务矩阵(6大基础领域+X个定制模块),联合构建涵盖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声乐舞蹈、电商直播、物业管理、急救应急等领域的特色培训课程。
该行动开展以来,已开展“家门口的职教培训”8场次,培训居民1000余人次,20名学员通过考核取得技能证书,12人通过“社企直通车”实现再就业。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向融合 凝聚治理合力
德化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志愿参与、精准服务”的社区微治理路径。由专业社工通过需求调研和项目设计,制定阶段性发展规划,提供专业化支撑;党员志愿者发挥带头作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形成“专业引领+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
截至目前,该县已成功组建87支包含党政、社会以及社区组织的“瓷都好厝边”志愿服务队伍,精心打造出“暖心抚忧 希望续航”困境群体关怀关爱服务、网格化+关爱青少年服务、“左邻右舍有能人”等15个近邻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新就业群体提供医疗健康、居住便利、助力畅行、技能提升、权益保障、暖心关爱等一系列服务。 (据福建社会工作)
http://www.gongyishibao.com/html/shenghuigongzuo/2025/04/30187.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社工+志愿者+社会力量开展五一劳动节暖心公益行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