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
数字文旅时代来了
2019-12-24 15:29:11  来源:

  5G文旅结合应用示意图

  来自《2019中国智慧文旅5G应用白皮书》

  以“万物智联”为特征的5G将带给旅游怎样的变化?未来的旅游是什么样子?

  中国旅游业开始牵手5G,游客将获得全新酷炫的体验,旅游行业将迎来创新升级的契机。

  5G提速中国旅游

  中国联通去年底在红旗渠景区发布了首个基于5G技术的智慧旅游系列应用。今年5月,深圳世界之窗与中国联通合作,打造全国首个5G全覆盖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深圳欢乐谷与中国电信合作建设“中国首个5G+体验乐园”。湖州开通“5G+智慧文旅”平台并上线 “一键智游湖州”。短短几个月,5G和旅游频繁互动。

  5G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如果仅从网速和流量的角度去了解5G,显然低估了5G的能力。中国联通和腾讯公司22日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智慧文旅5G应用白皮书》指出,5G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以及与人工智能、高清视频、AR、VR等先进技术的融合,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的彰显、体验、传播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在提升旅游管理能力、丰富旅游营销手段、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游客出行体验、助力文物活化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2019数字文旅发展论坛”上向记者表示:“数字文旅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可以说,现在是大众旅游的时代,也是科技改变旅游的时代。在技术推动下,各产业边界逐渐消失,文旅产业需要适应并创新商业模式。”

  5G成旅游标配

  5G是物理世界的海量信息输入到数字系统的重要技术方式。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5G网络资源将和水、电、路一样,成为景区必备的基础设施之一,是景区实现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必要条件。

  腾讯文旅运营总监孙晖向记者介绍,从PC互联网时代到以3G、4G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随时随地的消费和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可能,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基本实现了用户侧的数字化应用。5G时代的到来,可助力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的全面数字化升级,包括用户洞察,产品设计,服务体验综合管理,智慧大脑建设等。同时在服务侧,智慧科技将创造出更惊艳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体验,VR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全息等突破原有旅游局限,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

  《白皮书》中提到,5G为游客提供更精准、更匹配、更个性化的服务。比如,5G+AI景区导览会为每个游客提供专属服务,包括去过的和推荐前往的景点信息及配套交通食宿等;5G+AR辅助讲解为不同类型的游客推送不同的讲解材料,游客每次游览都会有不同的感受;5G+AI游记助手会根据游客类型不同输出不同风格的游记素材。5G与语音技术结合,可为外国游客在游览中提供多语种在线翻译服务。同时,外国游客在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时,受困于语言不通,无法理解内容含义时,可通过手机端应用,将欣赏的作品进行本国语言翻译。

  文旅融合科技支撑

  心随景动,情由景生。5G以其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性,带来身临其境的VR直播效果。如今,游客到了红旗渠景区,在青年洞和“铁姑娘打钎”旧址,佩戴VR眼镜,可沉浸式地感受红旗渠的壮美,能真实地体验当年修渠的场景。中国联通文旅行业负责人李玲介绍,今年以来,中国联通陆续与泰山、世界之窗、雄安白洋淀等旅游目的地开展5G合作,探索5G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场景。

  未来,游客在深圳欢乐谷园区内,将体验到全息影像游乐产品、园内交通工具自动驾驶、随车智能导览播报、智能客服机器人、MR体验式导览、智能售卖机器人等。

  孙晖介绍说,5G与旅游的融合将从主题化、舞台化、场景化等多层次给游客提供不同体验,游客可通过参与现场活动、5G虚拟历史体验等互动,深度体验文化,对文化的感受不再是旁观,而是参与进去。5G结合人工智能还可为游客提供跨区域的个性化服务。例如,游客在进行旅行规划时,以“李白+诗文”的主题进行旅游路线的咨询,5G结合人工智能基于文化数据信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路线规划建议。即使游客只到一地实际游览,也可通过5G+虚拟现实、5G+全景视频的方式远程沉浸体验其他景区,做到主题游的完整性。

  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业向记者表示,智慧文旅的核心是推进融合,包括科技与产业的融合,资源的融合,文旅的融合。特别是通过推进文旅融合,推动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需要科技支撑,智慧文旅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是产业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科技+文旅,不是简单的叠加,机械的罗列,要遵循发展规律,检验实际效果的是产业,是社会,是时间。

编辑:萧鼎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