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月12日晚,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介绍本市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开展情况。
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右)
据介绍,今年,全市将创建100个社区协商议事厅示范点、启动300个楼门院治理试点,把社区治理从社区居委会进一步延伸到楼门院,缩小治理范围。第一批将下沉13个部门16类约24万协管员到街道,解决街道人手不够问题。
让街道 “看得见”也“管得了”
李万钧介绍,目前本市基层社会治理重点在三方面,包括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围绕老百姓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闻风而动、接诉即办。整合了市民服务热线,响应率100%,解决率、满意率大幅提升,解决了一批久诉未决的问题。
今年,《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正式实施。李万钧介绍,此次《条例》写入“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将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好群众家门口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条例》中明确给街道下沉七项权力,比如街道可以对区政府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考核评价等,通过给街道增加权力,让街道的腰杆更硬气,办起事来更有底气,服务居民更有办法。
《条例》明确要实施大部制改革,把原来的20多个科室整合为现在的“六办一队三中心”,构建起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增加社区专员等,更好地解决群众诉求。随着《条例》的落实,能让街道既“看的见”,也“管得了”,关键是要向街道充分赋权。
李万钧介绍,《条例》赋予街道综合执法权。今后,街道将在城管队的基础上,组建综合执法队,以街道办事处名义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市里将制定执法清单,将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街道能够承接的行政执法权下沉给街道,由街道开展执法。目前,已初步梳理约400多项。
同时,今年第一批将下沉13个部门16类约24万协管力量充实到街道,解决街道人手不够的问题。最后,还将运用好社区专员、志愿服务、网格员等各类力量,形成整体上的合力,开展基层社会治理。
压缩办公场地 扩大公共空间
李万钧介绍,为最大限度建设公共空间,今后要对场所进行合理规划,把办公的场地压缩,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居民,让“服务空间最大化、办公场所最小化”。
同时,挖掘社区周边活动资源。“社区之家”就是鼓励社会单位把自己的内部设施,比如活动室、会议室、停车场、体育场等,空闲的时候共享给居民使用,这两年总共创建了608家。今年,还将出台激励政策,调动社会单位的热情。
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李万钧表示,将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要增加理发、家政服务、菜店等便民服务网点,还要提高这些网点的服务质量。
此外,也要鼓励居民参与互动,增加议事协商内容。今年全市将创建100个社区协商议事厅示范点,就是鼓励居民有事要商量,让“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调整社区规模 启动300个楼门院治理试点
李万钧介绍,北京市的社区规模相对偏大。目前,3000户以上的社区就达到625个,将近占全市社区总数的1/5。今年,将按“管得住、服务得好”的标准,重点对其中82个5000户以上的超大社区进行拆分。
今年,将在全市启动300个楼门院治理试点,这项工作已经列入了2020年度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要把社区治理的组织体系,从社区居委会进一步延伸到楼门院,缩小治理的范围,以楼门院为单位开展服务和管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动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区民警、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社区要通过推举产生楼门院长,引导大家制订楼门院公约,加强自律,增进和谐。
同时,要治理楼门里面的小广告、堆物堆料、停放电动车、卫生环境等问题,让楼门、楼道、小院“明亮”起来。要把楼门、小院打造成我们每家每户的室外客厅。
在去年首届社区邻里节基础上,今年本市要从社区延伸到楼门院,组织楼门院居民在周末、节假日开展公益、志愿、文体等服务活动,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养老服务津补贴 75万老人受益
去年10月1日开始,本市实施了老年人养老服务津贴补贴政策,持有本市身份证的老年人,60岁以上的按月享受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80岁以上的按月享受高龄津贴。
新政策实施后,全市超过75万老年人直接受益,每年发放养老服务津贴补贴近20亿元。
目前,全市有5万多人提出申请,己完成1万多人评估。李万钧介绍,由于评估量很大、评估人员不足,出现了老年人等待的情况,还请广大老年人谅解,不会因评得晚影响待遇。此外,现在也发现有的评估机构收费高、不开发票等问题。一经查实,将严格处理,退回不合理收费。
去年“在街道社区建设50个社会心理服务站点”被列入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超额完成。今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将其纳入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300个社会心理服务站点。
居民在社会心理服务站,可以享受心理健康评估、心理知识普及、心理疏导、社会心态检测等服务。综合利用大讲堂、团体活动、网络宣传等线上线下的方式为市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市民自我心理防护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