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
守护地球家园,福泽各国人民
2020-12-14 08:47:57  来源: 央视网

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

▲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习近平提出加强全球气候治理的三点倡议,并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守承诺、重行动,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并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最大的决心,最坚定的行动。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

中国始终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习近平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 位于山西大同的“熊猫光伏电站”,装机规模50兆瓦,25年内可提供18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相当于节约煤炭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我国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19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任务。

近年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20年8月底,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现货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2.8亿元。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复苏注入新动力。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

5年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的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明确了方向,开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阶段。

5年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助力全球气候治理。

今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发表视频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绿色低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变暖不会因疫情停下脚步,应对气候变化一刻也不能松懈。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绿色低碳元素呈现在多个方面:

未来,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国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风险和长期挑战,关乎人类命运。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才能有效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对人类未来发展发出了中国倡议: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巴黎气候大会”)会徽

5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并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015年,中国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同时宣布2016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气候合作“十百千项目”。

2017年,中国宣布将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下提供5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饥荒、难民、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挑战。

中国修建了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不仅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展机会,其节能环保的运行模式也成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最佳案例。

▲ 阿联酋“阿布扎比之光”光伏电站项目全景

中国技术和中国经验为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阿联酋“阿布扎比之光”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关键支持。项目所使用的320万块光伏面板均为中国制造。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积极与他国分享经验、开展合作,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世界有目共睹。

环球同此凉热,中国勇于担当。

面对气候变化这项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将继往开来,与各国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编辑:杨味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