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慈善自我造血,荷花池社区设立了企业服务中心。
“我负责给大家送餐食!”“防疫人员太辛苦了,我去搬几箱水过来。”疫情防控期间,金牛区荷花池社区商家纷纷倾囊相助;每到周末,市民庄女士都会来到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社区的慈善书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带走借阅,而这些书籍都是居民自发捐赠的……日常的美好善举,犹如温暖的阳光,照在市民心间。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2021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上,“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新打造慈善示范社区(村)等不少于40个”成为其中的工作计划和重点项目。
眼下,成都市民政局已成功打造慈善示范社区(村)创建项目67个、慈善场景营建项目32个。何为示范?记者观察到,示范社区与创建项目中的慈善模式不再单是传统慈善的“施”与“授”形式,越来越多现代慈善公益属性融入其中。那么,在“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参与度,促进慈善事业提质“幸福城”?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商家的变化
既在商言商又在商扬善
“别看我们现在各项慈善活动如火如荼,几年前要让商家捐个款,说破嘴皮也没几个愿意。”荷花池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玉林坦言。
荷花池社区是成都典型的产业社区,辖区内聚集了33家专业市场,20138家产业活动单位。如何将这份先天资源利用起来,让辖区商家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慈善事业?这是王玉林初到社区面临的首要问题。
经过思考,王玉林给出的答案是:实现社区慈善自我造血。设立企业服务中心是荷花池社区作出改变的第一步。“原来办理执照要跑几个地方,一天都搞不完,现在方便了,来到社区一步就解决完。”万先生是荷花池的一名商家,前来办理新店铺的注册,办理完各项流程后,对这里的服务,一直赞不绝口。
当社区成为“家”时,社区内的互帮互助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在首届“荷花公益”慈善义集活动中,荷花池社区润心慈善微基金启动,并筹集到来自爱心企业和居民捐赠的3万余元善款。
自我造血不仅体现在慈善款物的捐赠,让慈善事业融入商家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是关键。“我们将润心慈善微基金进行了品牌化打造。”截至去年10月27日,荷花池社区润心慈善微基金已筹集善款18万余元,联合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开展慈善筹款活动9场,直接参与居民群众3200余人次。
市民的变化
从捐捐赠赠到传播继承
“慈惠于心,阅读知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位于成华区府青路街道怡福社区,穿过古色古香的门廊,八字慈善标语映入眼帘。“我们一楼借阅区的所有书籍都是市民自发捐赠的。”书局负责人傅先生指着一排排书架告诉记者,作为成都的首个慈善书屋,他希望借助书局的现有资源,围绕传统慈善和现代文化开展活动,将慈善书屋发展为具有一定可持续性和拓展性项目。通过打造让市民可阅读、可感知、可传承、可体验的空间,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从一开始的借书慢慢加入到捐书的行列。
“捐赠只是传统慈善活动开展的最基础形式,传播和继承慈善精神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傅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书局二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内,摆放着茶木色的桌椅,这里是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定期开展慈善讲座的场地。
傅先生介绍,所谓社区慈善讲座,并不是以传统的授课形式开展,书局会定期邀请到慈善故事讲述人,在现场通过双方对话、场景再现等形式,让听众在沉浸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来的同时,慈善书屋也在“走出去”。
“我以后也想当一名志愿者!”……在“携手心连心 与爱共成长”亲子公益慈善书会活动中,周边社区的家长纷纷慕名带着孩子前来,孩子们专注地聆听着志愿者们分享的慈善故事,在听完故事之后,更是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自己的小见解。
变化的背后
从传统慈善到现代慈善
成都高新区“创善 行善 示善”月牙湖产业社区慈善空间、郫都区焦公慈善文化展馆、金堂县幸福茶社慈善场景……在成都,还有许多地方正像荷花池社区与怡福社区一样,在创新中探索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路径。
“传统慈善往往只是熟人、邻里之间的互助,只有‘施’与‘授’的关系,而现代慈善则包含了更多广义上的公益内容。”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成都市探索发展社区慈善,试点打造慈善社区(村)、引导城乡社区广泛开展慈善活动,启动慈善示范社区(村)、慈善场景创建工作,正是对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创新结合进行的实践。
怎样将两者有机结合?“1+N+1”社区慈善事业发展机制是在实践中得出的解答。即:探索构建以1个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为统揽,以慈善捐赠、慈善激励、慈善监督等N个制度为支撑,以1个社区慈善方案为指南,引导社区因地制宜溯源历史文化、梳理民俗风情、挖掘善人善事,依托辖区公共场所,紧密结合在地民俗风情,打造了一批慈善主题鲜明、区域特色突出、可视可感的慈善空间,推动慈善文化紧密融入居民生活空间。
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进慈善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慈善+”活动,促进慈善嵌入文娱活动、体育赛事、旅游景点,吸引、引导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年人积极参与慈善,营造公益慈善“人人能为、人人愿为”的良好社会气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升涛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