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庆义泉炉食铺内,工人们忙着打月饼、直播卖货。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摄
外卖配送、美食直播、菜品分析……不少餐饮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型升级,实现线上与线下相互引流,不断拓宽多样化的数字化消费场景。
足不出户享受美食
下班路上点个外卖,设置好配送时间,到家就能收到热乎乎的晚饭——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上班族刘女士经常做的事情。“上了一天班挺累的,回到家也比较晚,选择这种就餐方式省时省力。”刘女士说。
外卖订餐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高效性、丰富性,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式各样的美食。目前餐饮企业积极加快数字化转型,“外卖+火锅”“外卖+星级酒店”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例如,眉州东坡开发销售自热火锅、方便担担面等新品,实现了餐饮的线上零售化,并通过电商、直播、APP、小程序等,将餐厅的成品、半成品直接卖到社区。“餐饮企业的改变,要依靠科技实现创新发展,做到线上线下一体的‘餐饮无界限’。”眉州东坡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中餐全产业链的发展机遇已经到来,餐饮企业要加快标准化、零售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进程。
“通过外卖让我们更了解‘熟客’。以往大家来‘真功夫’比较喜欢吃的是排骨饭,但外卖运营师带着数据告诉我们,鸡肉也很受欢迎。”真功夫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公司依托外卖平台对线上消费习惯的数据与分析,完成线上菜品的选择与搭配。比如冬菇蒸鸡饭的热销,就得益于美团的菜品数据分析。
业内人士认为,外卖业务培养了消费者,从需求端为餐饮业创造更多市场机会。外卖也拓展了餐饮企业的商圈半径,进一步推动餐饮业的线上线下融合,使餐饮业在堂食之外打造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引擎。
数字化赋能老字号
近几年,餐饮老字号企业通过提升数字化水平,顺应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焕发新的生机。其中,有的老字号推出微信小程序、线上旗舰店;有的老字号引入智慧食安系统,打造智慧餐厅;有的老字号突破堂食餐饮单一供给模式,扩展线上外卖、外带自提等新业务模式,营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消费新场景。
创办于1950年的峨嵋酒家加速推进数字化探索,利用数据分析,创新外卖服务。例如,根据周边外卖客群进行线上菜单调整,覆盖不同客群的用餐需求:针对写字楼办公人群,上线的餐品以小份菜、双人餐为主;针对社区居民,上线了家宴套餐。峨嵋酒家相关负责人说,拥抱数字化是餐饮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化赋能老字号,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创造更多消费场景。“餐饮老字号既要花心思推出更丰富可口的菜品,也要借助数字化不断优化消费体验,更好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
老字号餐饮企业正积极改变经营策略,通过线上创意推广等方式,拓宽销售新路径,赢得发展新空间。为了让品牌形象更加年轻化,全聚德推出“萌宝鸭”IP形象,打造了更符合年轻人审美观的品牌新符号。全聚德还开启品牌文化传播新项目“萌宝星厨直播间”,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发布“星厨探店”“萌宝小星厨”“星厨故事秀”等一批面向年轻群体的产品,通过动漫短视频的形式讲述美食文化,吸引不少网友参与体验。“全聚德是很传统的品牌了,想不到还有这么可爱、这么解压的‘萌宝鸭’文创。”购买了全聚德冰箱贴、马克杯等文创产品的小周说。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专家认为,随着餐饮产品不断标准化、锁鲜技术进一步成熟,外卖的生态边界扩大,成为餐饮业发展的新动能。消费者习惯养成和餐饮企业加速线上化,让餐饮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消费场景、消费品类将更加多样化。
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更好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针对餐饮外卖的一些乱象,必须线上线下一起发力,特别是要激活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自律监管职责,平台不能当“甩手掌柜”。“规范网络餐饮服务,必须抓住外卖平台这个‘牛鼻子’,通过平台监管商家。”
怎样实现对餐饮外卖的全链条监管?专家建议,在商家准入环节,外卖平台要落实审查责任,确保入网商家具有实体经营门店的资格,消灭“黑作坊”;在生产环节,平台要加强抽查检测,确保线上线下餐饮服务同标同质,严查“双重标准”;在配送环节,平台要确保送餐人员个人卫生,容器、餐具、包装等无毒、清洁,严控“配送污染”。
业内人士指出,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餐饮企业的底线。既要发挥平台企业作用,鼓励餐饮企业通过实时视频“明厨亮灶”,也应完善消费者评价、投诉和维权机制。外卖平台、餐饮企业、消费者、监管部门要联动起来,共同打造良性的“互联网+食品餐饮业”安全生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
http://tech.youth.cn/wzlb/202301/t20230105_14238653.ht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儿童电话手表藏网络沉迷隐忧:“定位手表”变“社交神器”?
下一篇:国产防寒取暖产品不断创新 “暖经济”玩出新花样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