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收藏计算机古董的00后们
2023-02-21 08:43: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方可元(左)、刘佩瑜(右)和他们的藏品。受访者供图

近30年,计算机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曾几何时,孩子们比画打电话的手势从“六”变成了平摊手掌;有不认识3.5英寸软盘的年轻人在网上提问,Word文档保存键的图案是什么意思。人们早已不再使用笨重的286、386电脑,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轻薄、便携;寻呼机、大哥大、小灵通、翻盖手机逐个“过气”;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进步,Walkman、mp3、数码相机、电子辞典等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子产品也成了“时代的眼泪”。

——————————

有一群古董计算机收藏爱好者,对这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机子情有独钟。这是小众爱好,收藏者以计算机相关行业从业者、学者居多,且多数年龄比较大、为人低调。大部分人收藏老机器并非为了升值,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而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老机器也很稀有。

出人意料的是,正在建设中的CCF计算机博物馆近日收到了00后、05后捐赠的藏品。“个人捐赠者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收藏者,没想到还有16岁的高中生和19岁的大学生。”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副秘书长、计算机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臧根林说。

05后高中生收藏了上百台旧手机

CCF计算机博物馆于2022年12月在浙江横店奠基,这个6万平方米的建筑,预计2024年年底建成,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博物馆。臧根林介绍说,很多单位和个人主动联系捐赠,目前他们已收集到了约300件藏品,预计今年会收到2000件左右。

“上海的刘佩瑜主动联系说要捐赠28件藏品,我以为他是个老年人,等到奠基仪式安排的捐赠环节他上台时我才发现是个16岁的少年。”出生于2006年的刘佩瑜是上海的高一学生,他告诉记者,他挑选了28件富有时代特点的藏品捐赠,它们在通用计算、电信、数据存储、计算机个人化和小型化方面都很有代表性。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康柏公司生产的便携386电脑,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强的个人电脑,如今还能运行,面世时售价1万多美元,是他花3500元从他人手中买过来的;希捷ST-225是经典的旧款硬盘,虽然只有20MB容量,但十分耐用;摩托罗拉cd928+是第一款内置中文输入法的手机,使自由收发中文短信成为现实。

刘佩瑜收藏古董机器的爱好源于2017年。当时,他在家里的一个箱子中发现了父亲的旧手机,上手摸索后发现还能正常操作,觉得不可思议,此后就主动去了解各类老旧的电子产品。他用自己节省出来的生活费,从二手网站上、熟人手里收购机器,还从亲戚处获赠了一些机器,目前已收藏了上百台手机,还有一些笔记本电脑、键盘、硬盘等。

“我会把收来的机器仔细拆开,里里外外清理一遍,擦拭干净,也会拆换配件,检查机子的工作情况,试着自己维修。看到它们在手中重新绽放光彩,会很有成就感。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刘佩瑜说,他父母的专业领域与计算机没什么关系,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来源于网上的资料,通过The8-BitGuy、罗兹等博主讲解的视频,在群里和同好交流里,增长了不少计算机发展的知识。

刘佩瑜提起给计算机博物馆捐赠藏品的趣事:“之前的交流过程中我没有向工作人员透露年龄,一是怕知道我年纪不大,交流会有隔阂,毕竟以前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二是怕臧老师知道我年龄太小就不让我去了,那天我妈妈开车带我到酒店的时候,接待的工作人员还以为她是‘刘老师’。”

不过,他目前并不打算未来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他的梦想学校是华东政法大学。

00后大一新生把大学录取通知书“拆了”

另一位年轻的捐赠者方可元来自江苏丹阳,与刘佩瑜是朋友。他出生于2003年,目前是东南大学工科试验班的大一学生,他捐赠的是3台笔记本电脑、1台计算器、1组幻灯片、1个磁盘、1个处理器和几块上世纪70年代的国产芯片。

方可元说,他捐赠的每个藏品都有其历史和科普的意义。“比如那3台笔记本电脑分别是生产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东芝T1200XE、PC-16和1991年生产的AST386,通过这3台机器可以直观地看到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轻薄、显示屏技术不断进步;那台1979年的国产计算器现在仍然能正常使用,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科研人员艰苦奋斗的精神;幻灯片《今日的计算机》是清华大学图片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制作的,里面有很多那个年代的计算机图片,在互联网上很难找到;磁盘是上世纪90年代生产的Clik盘,这种磁盘非常小,技术在当时很先进,由于种种原因不久就停产了,比较少见。”

说到收藏古董计算机,方可元算是个“老手”了。起初,父母帮他购买这些老设备;高一下学期开始,他在二手交易平台淘货,学会“砍价”,用压岁钱买了一大批机器。目前他已经收藏了将近150件藏品,家里的书房和客厅的架子摆满了电脑、计算器、打印机、磁盘等,更大的藏品只能放进车库。高二时,他还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和借出过几件藏品。

方可元在小学时就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对古董计算机的爱好则来源于六年级时和父母一起看电影《乔布斯传》的经历。

在收藏古董计算机的过程中,方可元的兴趣不仅局限于机器的外观,还延伸到了机器的内部结构及其技术。他会在网上查阅国内外学者的论文、收藏者的文章,在视频网站上看计算机历史博主的讲解视频,并自己动手拆解和操作机器。

方可元还喜欢摄影和制作视频。去年夏天,他发现自己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打开就能播放校歌,于是拍摄制作了短视频《我把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拆了》,讲解录取通知书里装的音乐芯片、锂电池、传感器和扬声器。他在B站发布的《用1995年的电脑看<你的名字>是怎样一种体验》《1960年人们对未来计算机的想象》等视频有几十万的播放量。

未来,方可元希望去电气工程或自动化专业学习。“计算机相关行业发展变幻莫测,我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所以希望尽力地学习新知识、认识新的人、开阔眼界,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可塑性强的人”。

00后怎么就爱上了古董计算机收藏

为什么年轻的00后会对古董计算机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方可元说:“可能是因为没有接触过这些老东西,所以产生了好奇心,想要去了解它们;同时,现在许多科普读物对计算机的底层原理讲得比较模糊,如果想要切身体会,拿过去的早期计算机作为教具就很合适。”他告诉记者,国内互联网上有不少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社群,他就在B站上认识了很多收藏者;不过相较而言,国外的资料更多。

刘佩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喜欢老机子背后的故事,包括厂商的研发过程、产品设计背后的灵感、与其他产品的竞争历程等。因为喜欢计算机,他一直想到权威的机构去了解学习,当他听说国内要建一个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博物馆后,非常兴奋和激动。这次捐赠,他虽然有些不舍,但一想到它们将会被更多人看到、发挥更大的作用,又觉得很值得。

两个年轻人的志趣,正与计算机博物馆的使命相符。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极大地改变了并且还在持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博物馆是位于美国硅谷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CHM);在亚洲地区,日本、韩国有小规模的计算机博物馆,而中国还没有一座正规的计算机博物馆。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在进行前期沟通和调研考察后,于2021年12月与浙江省东阳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算机博物馆正式落户浙江横店。

计算机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基地,也将肩负展示先进计算技术和应用、研究计算机发展历史等使命。

刘佩瑜说,今后他会一直关注计算机博物馆建设的进展,也会继续捐赠藏品,并期待开馆后第一时间去参观学习。

http://tech.youth.cn/wzlb/202302/t20230220_14332520.htm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