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就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和倡导科技创新战略。一路走来,比起1到100的应用型创新,我们更缺乏的是0到1的原创性创新。
因此,通过教育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科教兴国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成为强国战略,创新思维作为引领开拓创新的第一动力,成为事关民族创新能力和国家发展后劲的最有力量、希望和价值的思维。
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创”与“新”皆有开创、创造、革新之意,具有引领和推动实践的功能。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不断适应具体的自然环境并构建精神家园,无论是人造物“工具”的创造,还是人脑中思维图示的不断更新,都离不开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科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创新思维就是具有开创性、能动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早期,人类通过观察和模仿自然界的现象以及动物行为,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开始运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由此逐渐形成创新思维雏形。
创新思维的发生标志着人类思维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活动,它在解决问题、开展工作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时,采用一种独特非传统的思维方式,能够产生新颖、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与创造,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
爱因斯坦曾惊异中国古代先贤,在缺乏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系统实验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之情形下,仍能在技术上作出如此杰出的成就。其实这恰恰说明中华民族古代先贤具有开创性、能动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形式——创新思维。
《淮南子·说山训》记载:“见窥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见鸟迹而知著书。”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创造劳动、富有创新精神、饱含创造智慧的民族。
在悠久历史中,从闻名于世的四大文明,到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纺织术、瓷器、建筑、车轮,独领风骚的金属冶炼、水稻栽培、中医药、天文、算数等,中华民族发挥创新思维创造了一大批科技瑰宝。每个科技发明与发现的背后,都是创新思维在起作用。
中国古代科学典籍众多,涉及学科也很广泛,有《梦溪笔谈》《肘后备急方》《天工开物》《淮南万毕术》《周易参同契》《本草纲目》等,包含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医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先贤的科学思维之创新思维,对后世具有广泛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提取并发现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速效、低毒药物。
成果显著但过程曲折。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收集并整理历代医籍和民间药方,历经300多次失败,最终在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得到启发,用溶剂乙醚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与提取是疟疾患者的福音,有赖于中国古代科学典籍的贡献,更有赖于中国科学家对创新思维的成功应用。
==============================
延伸阅读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个人层面上,创新思维能够提高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使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在社会层面上,创新思维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
早在我国的《学记》中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是强调要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寻找规律,从而获得新的发现和创新。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倡导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创新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施以实践和项目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应用以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育科技的应用方面提供更多个性化、互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
例如,虚拟现实、在线协作工具和智能化学习系统等,为学生提供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学习体验和机会,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解决问题和寻找创新的途径。
固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往往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缺乏跨学科和多元化的思考方式,也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创新。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地培养和锻炼,需要鼓励与支持创新的环境和文化。
(作者金晓霞系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莫尊理系西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www.kepu.gov.cn/education/2025-03/15/content_309671.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