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浙江大学: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
2025-04-11 09:39:06  来源:新华网

浙江大学传承“求是创新”校训,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打造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

使命为基:求是创新筑根基

浙江大学始终将质量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心系家国的人文情怀,到探究高深学问的志趣,引导学生更有使命感地学习和成长。近年来,学校将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和求是创新精神有机融入大学教育,引导师生把家国情怀切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置身陌生的环境、面对多样的选择,在学业转型的十字路口不免感到迷茫和彷徨。“这时要承担起帮助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学习到大学教育过渡的关键任务。”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常务副院长赵骏说,学院期待激发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学校紧扣学生成长需求,成立“大学生学习发展支持中心”,迭代“本科学生专业节”“生涯规划节”等以专家引领、朋辈互助、自我成长为牵引的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和引领学生有使命感的学习。

同时,36个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教育家精神展、科学家精神展等现场学习教育,“启真问学”“启真问策”等导师带徒领航教育……一系列面向学生策划设计的平台和机制,贯穿整个本科阶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追求卓越的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帮助,不断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创新创造的使命感和内驱力。

引领为要:多元发展拓新境

浙江大学不断深化通专融合,打破学院和学科专业壁垒,丰富课堂内外的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培养资源,让学生在实操中精进专业技能,激发创新潜能。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风雨操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内,一场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机器人“对抗”赛正激烈进行。成立一年时间里,基地吸引了14支学生团队入驻,包括来自15个院系的近600人。

“我们不仅为同学们提供竞赛、交流和展示的场地和设备,还注重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生态。”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新杰说,基地通过定期开设技能分享课,邀请行业专家指导等方式,让学生在实操中精进专业技能,激发创新潜能。

学校推出 “浙大学子一站式科研导航”“教授学习小组”等科研创新平台,推动优秀师资与青年学子深度互动,将“专”“进”“创”真正落实到学科和专业上,让人才培养的路径模式更加扎实稳健。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浙江大学构建了“双创驱动”的育人新范式,目前已建成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余个,超过80%的本科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面向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浪潮,浙江大学全面推进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系统构建“AI+X”交叉学科和交叉人才培养项目,设立7个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培养复合型博士研究生。

梦想为帆:青春奋进向未来

浙江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重大工程任务为牵引,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平台集群,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

看着列车窗外一望无际的老式抽油机,卓越工程师学院00后研究生张迪带着课题组最新设计方案,再次来到了新疆油田,开展为期两年的工程实践。 张迪所在课题组聚焦新能源高效利用领域,创新性利用绿电驱动电蓄热锅炉产生蒸汽供给稠油开采。这一技术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当地风电、光伏利用率,打通新能源“消纳”的堵点,更有望成为当地稠油高效清洁开发的突破口。

因地制宜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浙江大学联合校内、企业双方导师用创新科技为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产业提供先进技术支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浙大毕业生选择投身重点领域和前沿科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时代担当。

http://education.news.cn/20250408/45d89e87a337474e982146a515db37e6/c.html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这门课让学生一边减体重一边涨学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