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深入校园唤醒每个生命对科学的热爱
2025-04-14 09:52:30  来源:科普时报

图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大学城小学的学生在拼装气象卫星模型。 (作者供图)

科学副校长说

前不久,我被聘任为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学校的科学副校长。至此,我已成为广州市6所学校的科学副校长。

每每收到邀请,我都会认真地问学校,需要具体做什么?没有明确回答。于是我开始了解学校有关科学教育的情况,梳理科学教育现状,思索如何做好科学副校长。

需激发师生科学兴趣

配备科学副校长是近两年的新事物,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指导者,我认为其主要职责是提升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激发师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其岗位职责和定位应是:

开展科学传播:通过组织科普讲座、科技节等活动,引导师生了解科技前沿,帮学生找到热爱、激发创新思维和热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其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价值。

指导课程建设:参与制定学校科学教育工作计划,协助学校建立科学教育体系,对科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专业建议,确保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探索欲望。

设计创新活动:指导学校成立科技社团,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师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意识。为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提供更多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

搭建实践平台:协调校外资源,为学校开展校外研学、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推动学校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参观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等。

开展工作面临挑战

尽管科学副校长在学校科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统一进度、固定教材、以班级为单位的“流水线教学”,长期以分数导向、知识传授为目的,培养会做题、会考试的学生等的传统教育,显然成了科学副校长开展科学教育工作的挑战之一。

首先是教育界充满焦虑。科学教育是不同于传统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其教育定位、思维、体系、方式、资源、目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科学教育师资严重不足。截至2022年,全国小学科学专任教师共计24万人,平均每所学校只有科学教师1.61人。许多学校缺乏科学教师,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无法进行或效果不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快速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满足科学教育的需求是不小的难题。

再次是兼职工作难以平衡。目前多数科学副校长为科学家或理工科专家,其本职工作与学校工作时间难以平衡。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既能完成本职工作,又能有效地参与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平衡难度较大。

另外资源整合也是挑战。参与科学教育的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企业各方的初衷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如何有效整合资源为科学教育提供支持,困难也不小。

应发挥四大作用

未来的竞争不是分数竞争,而是创造力竞争,如何在广大师生中进行科学教育思维和方式的改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批判性思维、探究实践和创新思维培养?根据对学校科学教育的了解、理解和近几年科学教育的亲身经历,我认为,科学副校长应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科学教育作用。

一是应起到科学引领作用。能为学校带来各行业最新的科学知识讲座,拓宽师生的视野,让大家了解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二是应起到唤醒和激发兴趣作用。科学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的科学梦,激发学校师生对科学的热情与探索欲望,使教师能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对科学思维方式的认同、对动手实践的热爱,引导学生建立新的时空宇宙观。

三是应起到指导教学作用。科学教育本质是求真、向善、向美的教育,科学副校长必须配合重构科学教师角色,改变以往一直是知识权威与课堂控制者存在的教师形象,指导科学教师,鼓励他们成为学生科学探索的引路人,充满育人幸福感地开展科学教育。

四是应起到链接校外资源的作用。作为校内外机构间的桥梁,尽力帮助学校获取更多科学教育资源,如实验设备、科研项目、研学基地等,为那些懂得为未来自我创造的师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探究条件,唤醒每个生命对科学的热爱与对成长的渴望。

(作者系中国卫星气象领域科学传播专家)

编辑:闫玉茹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