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科技功臣奖奖金首次升至200万元 上海市科学技术大会今举行
2020-05-19 10:38:42  来源: 环京津新闻网

东方网记者解敏5月19日报道:今天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召开。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予田禾、陈亚珠等2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许琛琦、郭志前、何斌、曹育才、姜育刚、吴江斌、张龙、赵晨、刘振民、王少白等1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授予43个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授予31个项目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1项特等奖;授予205个项目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2项特等奖。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为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获得者陈亚珠院士和田禾院士颁奖,两位功臣各获200万元奖金。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是对上海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励,旨在鼓励科技人员在经济建设中作贡献。2019年起,科技功臣奖由每两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

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力学笃行践行医学工程创新研究,恪守初心开拓健康中国产业转化

陈亚珠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医疗器械创新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先驱和领军人物、著名的老一辈高电压技术专家,是我国无创医疗技术的先行者。肾结石在我国发病率在较高,患者人数众多。

上世纪80年代,针对肾结石的传统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医疗资源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当时,德国推出了液电效应体外粉碎肾结石机,不用手术刀取石,用物理方法使肾结石粉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无痛无创伤性。陈亚珠院士和导师带领团队凭借她在高电压强脉冲放电领域的技术积累,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在无资金资助情况下,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及试验,及近2年的艰苦研究和上海中山医院大力支持下完成临床试验,1987年成功研制了国内有自主创新的上海交大肾结石体外粉碎机,临床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完全替代进口。促使我国泌尿外科的肾结石治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数百万患者获得无创治疗。以上海中山医院为例,三十年来,历届泌尿外科始终坚持使用交大碎石机。据统计,截止2015年凭借这项技术,仅中山医院就有1.2万余例患者治愈。随后,她又相继发明的前列腺增生射频治疗仪,广泛应用到上海中山、华山、瑞金等44家医院,受益患者达数十万。

已入耄耋之年的陈亚珠院士,今天仍致力于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发展,2008年至今,她致力于头颈部恶性肿瘤超声热化疗系统及临床应用,建立了超声辐射热协同化疗药物的肿瘤复合治疗的全新体系,疗效有显著提高。倡导并实践了“技术普惠健康”的医疗器械发展理念。

近年来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大型相控阵聚焦超声(pHIFU)治疗肿瘤装置,提出了多元相控超声聚焦点多模式、提倡绿色、精准、个性化治疗的创新性的新理念,成功创建了相控型聚焦超声以磁共振引导或以B超引导的pHIFU/MRI,pHIFU/US诊治一体化系统,正在多家医院包括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国妇婴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实施妇科、肿瘤无创临床治疗试验应用。

数十年来,她开创了我国重大疾病物理治疗的学科研究新方向,研究成果获得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致力于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惠及百姓。她六十年从教、六十年学术、六十年研究、六十年育人,她的科学精神激励着一大批优秀人才的成长,她立足上海,为健康中国、为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动态化学领域的领头人

田禾院士在分子工程研究领域主要开展有机功能材料与分子工程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利用荧光信号表征分子机器运动状态。通过用荧光信号来简便而精准地表达出分子机器的不同运动状态,可以发展出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强的探针体系,将可用来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对环境进行监测等。

研究中他原创性地提出“振动诱导发光”这一全新的概念和新的分子发光机制,构建了一系列具有振动诱导发光特性的吩嗪类探针分子,并实现对其发光波长和功能响应的精准调控,这一系列研究将在精准检测上具有巨大潜力。

他还利用分子工程理念,在太阳能染料敏化电池和光致变色化合物分子设计中,实现分子构效关系的精准调控,大幅提高有机功能染料的稳定性并拓宽了其光响应波长,多次创造染料敏化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记录,为有机光伏器件、高密度光存储分子器件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带领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有机功能分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动态组装分子智能材料、新颖有机发光体系及其新机制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相关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一系列奖励。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在他的带领下,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ESI国际排名接近全球前40(接近前万分之三),实现了相关学科发展从跟跑到国际并跑的实质转变。2016年,他联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在上海共建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以此作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之一。此举也是积极构建国际高端人才在上海开展新形式的国际合作的新机制,探索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年轻人才培养新策略。进一步促进有机智能材料与分子工程的源头创新,努力在动态化学领域引领学科未来。

编辑:杨味  审编:yw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