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走进江门 品味侨乡文化 感受侨胞乡愁
2020-06-22 10:31:48  来源:江门新闻网

▲开平碉楼与村落让作家们流连忘返,纷纷合影留念。

作家们在采风期间挥毫写字。

作家采风团翻阅《龚昌荣烈士传》。

陈皮香味让作家们爱不释手。

作家们参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本次江门之行收获满满,让人惊叹”“博物馆不仅浓缩了华侨出洋的血泪史,更展示了华侨的‘英雄豪杰’”……6月16—19日,参加“品鉴岭南——2020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活动的采风团成员们齐聚江门。从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跌宕侨史,到陈白沙先生纪念馆、新会学宫的历史烟云,再到开平碉楼的如画山水,在为期四天的行程中,作家们亲身目睹并感受到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侨乡文化和自然景观,激发了他们的无限感慨和创作灵感。

据了解,“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活动是广东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由于作家档次较高,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该活动自2010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已邀请到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内的100多位中国著名作家到广东旅游、采风、写作,写出了百多篇名篇佳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让不少海内外游客对广东旅游及其风情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而名家作品也成了不少游客了解广东,感受广东旅游的重要窗口和渠道。

参观华博馆体验“原汁原味”侨乡文化

江门以中国第一侨乡著称,这里有着一批华侨出洋、归根所留下的瑰宝,如开平碉楼、侨批、洋楼、侨墟等,还有华侨从海外带回来的大批物品,如发电机、留声机、衣车等物品,这些瑰宝是侨乡的记忆。

当采风团一行走进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了解到华侨海外闯荡的血泪史,以及爱国华侨卖子救国、航空救国的故事后,纷纷以“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总监、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衣向东了解到,多年前一介布衣的郑潮炯就是穿着展馆里的这套衣服,挎着这个布袋,用5年时间奔走于南洋各地,筹得义款18万元,悉数捐给了南洋华侨抗日筹赈总会。而眼前,郑潮炯所用过的那个发黄的布袋已有些破损,但布袋上面“远走天涯、为国效劳”等字样还清晰可辨。

“这个布袋、这套衣服,凝聚着华侨的灵魂。”衣向东表示,郑潮炯卖子救国的故事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以及这种有国才有家的情怀。“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记录了华侨的历史,虽然华侨如今已经在国外有了一定地位,可我们不能忘记前人,不能忘记这一代代海外侨胞,那一部部血泪史。要知道,在海外侨胞中,还有很多人是默默无闻的,他们都是海外游子。”

“无论是馆内陈列的‘口供纸’,还是其中关于华侨家族海外打拼故事,都是一部血泪史。看完后我觉得心情很复杂,还有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坦言,我们在憧憬这个国家最辉煌的未来时,也应记住当年华侨翻开的那一页。正因为华工们承受了一般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又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生存,才赢得了最终的道歉和尊重。

随着华侨在海外日渐站稳脚跟,一笔又一笔的华侨汇款也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滚滚而来。期间,华侨们提供了一些国外建筑的照片,家乡的亲属在此基础上找到本地工匠设计、施工,掀起了空前的营造屋宇高潮。而那中西合璧特色建筑的背后,也体现了侨乡人“崇洋”而不“媚外”、自信而不排外的心态。

采风期间,作家们走进了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与村落——自力村碉楼群,村里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考究的旅美华侨方润文的旧居铭石楼不由得让作家们眼前一亮。

从一层干净的地面到顶层摆放有序的祭祖神龛,长期无人居住的碉楼为何这般整洁有序?面对作家们的疑问,有关工作人员向作家们解释称,目前开平当地政府对无人居住的碉楼采取了“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管理模式,而方润文的后人不仅主动将钥匙交由政府代管,还出资支持碉楼的维修工作,并将珍贵文物、文献交由政府展览、研究。

诚然,对于侨居海外的业主们来说,碉楼不只是故居,更是他们精神上的根。而10多年来,江门为保护侨乡文化所做的努力,同样也是在留住中华“根”,守住文化“魂”。

当大巴车穿行在江门某地那颇具特色的骑楼老街时,那种“原汁原味”的侨乡文化仿佛也在大家脑海中清晰呈现。

据了解,当年江门的繁华可毗美广州,而这些骑楼,便是那个时代繁华江门的记忆。为此,电影《甲方乙方》的编剧、著名作家王刚给这些传统建筑拍了很多照片,他表示,这些精美的粤式建筑风味独特,之所以能完好地保留下来,体现的就是侨乡人与海外侨胞的“乡愁”。

访陈皮产业见证文化传承独特魅力

大巴车还未到无限极有限公司,远处那颇为壮观、极具规模的酱油罐群便引起了作家们的一阵惊呼。据悉,李锦记新会生产基地酱油罐的数量已超过3000个。

从1888年李锦裳初创李锦记品牌,1932年李兆南将李锦记总部迁到香港,到李文达助力李锦记走向国际化,以及如今从海外学成归国的“第四代传承人”李惠森所创立的“南方李锦记”(后更名“无限极”),并开拓新领域推出了中草药保健品。在位于无限极创业精神楼的《百年味道》展览馆参观时,大家仿佛看到了这一历经百年变迁的李锦记,从过去的传统手工作坊到如今晋身为高科技企业的漫长蜕变之旅。

而无限极体验中心还有这样一行字,“三个世纪,四代人,造就了民族世界企业和世界的民族品牌”,也正是对李锦记的真实写照。对此,衣向东不由得感叹道:“这里既有家族传承,也有家族的革新,可以说四代人为李锦记注入了不同的生命力。”

当作家们来到李锦记酱料产品展示区参观时,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歆不由得赞叹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事实上,如今李锦记在全球设有五大生产基地,产品现在已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种类达到500多个。此外,从2012年起,李锦记酱料产品还先后随“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为航天员提供佐餐酱料,真正实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的企业愿景。

当采风之行来到创办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的新会新宝堂时,一股浓厚的陈皮香味扑面而来。在新会陈皮非遗文化展馆内,作家们不仅观赏了有着“镇馆之宝”称号、陈化有91年历史的“新会陈皮皇”,还了解到早在2011年,500克的“新会陈皮皇”便拍卖出了5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期间,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新宝堂董事长陈柏忠的陪同下,作家们还参观了该企业总投资3.8亿元的首期工程项目中的新会柑综合利用生产线。据陈柏忠介绍,经过四代传人的共同努力,如今新宝堂已发展成集新会柑种植基地、原材料批发、食品研发深加工、连锁专卖店和电子商务、生物科技于一体的新会陈皮实业开发公司。

“这次采风之行让我对陈皮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品尝陈皮酵素产品,第一次知道陈皮有那么多的功效。”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卫星感慨道,“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浓厚的陈皮文化,以及侨乡人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以一种最为贴切的方式,将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侨乡文化传播出去。”

采风团成员名单

徐贵祥(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邵丽:河南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王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影《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的编剧

鲍十: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原作者

武歆: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院长

沈卫星: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衣向东:北京联合大学艺术总监(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金仁顺: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电影《绿茶》的编剧

胡学文: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声音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

打好“侨”牌传承侨乡文化

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碉楼,享誉世界的侨乡陈皮文化……在徐贵祥看来,江门的一切无不与“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江门要想将进一步打开侨乡文化的知名度,就必须要打好手中的“侨”牌。

“考古遗址也好,博物馆也好,历史建筑也好,都需要针对如今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年轻人的需求,扩大文化遗产开放的内容和层次。”徐贵祥表示,开平碉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不止在于碉楼本身,更在于它周边的一片山水农田,这些山水呈现出了“一村一韵”的浓厚人文格局,正是碉楼的独特魅力所在。

那么,又该如何激活侨乡文物在合理利用与开发方面的新价值?徐贵祥表示,江门应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多样的文物资源,除了供学者研究外,还可以让创意人员、旅游人员更充分、更正确地运用文物信息。在徐贵祥看来,社会的资本更接地气,更了解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因此,他建议可以吸收社会资本,将文物的使用权、管理权等进行适当区分,动用社会的力量来开展文物的开发利用。

华侨华人是推动侨乡文化融合的主体,是华侨华人遗产、文化交流的丰碑。“所有的文化形式,一旦失去它的学术根基,没有把相关的思想和理念发展下去,都不会走得长远。”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徐贵祥也深知侨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自然少不了学术性的交流,他表示,只有不断深挖侨乡本土的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学作品创作的方式进行传播与推广,才能真正留住侨乡记忆、留住乡愁。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总监、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衣向东:

以红色家书为切入口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一处处革命旧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本本红色资料……它们都是红色记忆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侨乡江门,作为广东省较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龚昌荣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不惜洒下热血,为了穷苦百姓的解放不惜舍弃生命,这些动人的革命故事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为侨乡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沃土,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迹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衣向东看来,要讲好以龚昌荣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故事,可以以红色家书为切入口,通过邀请英烈后人给先辈写信的方式,挖掘出那宏大理想背后涌动于英雄内心深处的情感,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让历史不再仅仅是历史,而与现实融为一体,最终以书信的形式完成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衣向东表示,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今天,还应注重运用新技术增强红色故事的“时尚感”,运用新媒体增强红色故事的“辐射力”,真正让红色故事活起来、火起来,让红色文化靓起来、传下去。

与此同时,要想给红色故事提供真实可信的根基,还必须要深入研究红色革命历史,挖掘著名历史事件、革命人物背后的细节。“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在衣向东看来,唯有对红色故事的过程、情节、细节开展全方位调查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让红色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向我们走来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变成我们身边鲜活的日常。

文/图彭晓玲陈敏锐傅雅蓉

编辑:杨味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