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剧《天女散花》
戏窝子,从传承走向创新
“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子’!”“没有戏团表演的时候,我们就在线上分享一些演出视频,在群里讨论。”陈志伟是一个资深戏迷,今年而立的他听戏已经20来个年头了,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建立的芗剧戏迷微信群,成员已经有几百名。大家常常在群里讨论最近看的剧目和喜欢的演员。
“有时候,看到一场好的戏,大家互相讨论,到半夜一两点都不觉得累。”
芗剧又名歌仔戏,与闽剧、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并列为福建五大地方剧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芗剧的发源地之一,芗剧的种子很早就在龙海种下了。
上世纪90年代,民营剧团的崛起,将芗剧带入了更多的村口田间,也培养了一批批戏迷,“戏窝子”之称由此而来。然而,剧团的增加也带来了恶性竞争,影响了芗剧的质量。近年来,科技发展带动传播渠道革新,芗剧逐渐走向小众市场。如何转变自我,继续传承创新,成了芗剧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创立芗剧社,让学生对芗剧产生兴趣。”在龙海榜山镇的洋西小学,学校芗剧社团负责人李艺秋向记者分享了社团学生芗剧表演的视频。社团2017年设立,聘请专业的芗剧老师,对学生进行芗剧剧目的教学与排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亲身体验芗剧。
排演的芗剧剧目《龙江颂》
2017年,由洋西小学芗剧社学生排演的芗剧剧目《龙江颂》获得了省、市多项奖项,也给师生们带来了更多的动力。今年,学校的芗剧社正筹备新剧目,为参与第三届福建省中小学生(少儿)戏剧展演做好准备。“传承的关键点在于新老交接,通过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传统文化传唱出全新的风采。”李艺秋说。
好苗子,登舞台唱响两岸
6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杨艺玲位于漳浦县佛昙镇的家中。虽然今年的演出计划仍未开始,但是她已经在积极准备。“我的芗剧启蒙从娘胎里就开始了。”杨艺玲告诉记者。
1998年,杨艺玲出生在佛昙镇,父亲母亲都在剧团工作,母亲杨爱惠是一名芗剧演员,父亲也是一名剧团工作人员。自小,杨艺玲就展现出了对芗剧的浓厚兴趣。年幼时的她,在戏台下一坐就是半天。有的剧目反复听,她自己就把全本的戏词从头到尾背了下来。在13岁以前,每逢放假,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剧团里,有时候也会上台客串小丫鬟之类的角色。就此,芗剧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并不断生长。
“我父母并不希望我走上这条路。”13岁,杨艺玲做出了一个令家里吃惊的决定。她想要系统地学习芗剧,成为一名芗剧演员。想要系统学习,就得放弃学业,她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我们自己都是走的这条路,更知道这条路的辛苦。想要你好好学习,以后找一个稳定工作。”但是,杨艺玲分外坚定。最终,父母成全了她。
“芗剧是我们自己的剧目,讲的都是我们的芗音。能学习、表演芗剧,在我看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当然也会遇到很辛苦、很委屈的时候,比如枯燥的基本功、冗长的台词、一遍一遍学习唱腔。”但是当她登上舞台,她就忘记了这些,仿佛通过这些传统戏本,和历史、和古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2019年,杨艺玲参加海峡两岸戏曲说唱大赛,夺得冠军。这次比赛,也让她更加坚定钻研芗剧的决心。“各个剧种,不同形式的碰撞,都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展现。芗剧脱胎于闽南文化,用闽南语来传唱,唱出的也是独属于我们闽南的声音。”杨艺玲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芗剧表演中来,让古调唱出更多新声,碰撞出绚烂花火。(福建日报 漳州文明网 通讯员周志荣)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