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1日电(郎朗)近期,不少地区的高三学生都在经历一件人生大事——高考报名。今年高考报名,不少地区都强调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例如审核考生的毕业学校、应往届属性,严防“高考移民”等。此外,由于高考改革探索,一些地区明年的高考将出现新变化。
资料图:2020年7月,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内,高三学生乘坐高考专车前往考点。中新社记者 俞靖 摄
超20省份明确2021高考报名时间
距离2021年高考还剩200余天,不过,眼下已经有超20个省份明确高考报名时间,四川、安徽、黑龙江等省份,在10月份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
更多地区的高考报名在11月上旬开始进行。如福建为11月1日至6日,甘肃为11月1日至9日,广东、贵州为11月1日至10日,河北、北京也于11月1日开始报名资格初审和网上申报工作。
整体而言,11月是高考报名的集中期,山东、天津、内蒙古、湖北等省份虽然暂未开启报名,但也将在11月中下旬进行。
例如天津为11月14日至23日、内蒙古为11月16日至27日,湖北为11月18日至30日。
在公布报名时间的同时,一些地区也在为考生能顺利报名提供便利。例如,在报名缴费方式方面,北京、内蒙古等地已经可以支持微信、支付宝缴费。
再如,考虑到考生报名前居民身份证有效期满、证件损坏、丢失等急需办证、用证的迫切需求,河北秦皇岛市公安机关还将开启高考学生报名加急办理居民身份证“绿色通道”。
资料图:2020年7月6日,江苏南京一处考点,高考考生看完考场后走出考点。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这些地方的高考将有新变化
对一些地区而言,2021年高考将有不少变化。
在2021年的高考中,江苏、湖北、福建、辽宁、广东、重庆、河北、湖南等8个省份将会启动新的高考政策。
根据此前公布的实施方案,8省份将采用“3+1+2”模式。即“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在报名方式上,根据辽宁省招考办发布的说明,2021年高考,辽宁省首次将高考报名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相关联,首选考试科目对应的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得报名参加统一高考,仅可报名参加单考单招考试。
此外,在北京,据北京教育考试院消息,从2021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一年安排两次机考,取两次听说机考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英语科目总分值不变。
资料图:2020年7月,上海考生步入高考考场。张亨伟 摄
严把报名资格审查关!
今年5月,艺人仝卓以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的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在报名阶段的高考舞弊现象引发社会讨论。
在2021年的高考报名工作中,各地都着重强调了审查报名资格的重要性。
例如,山东要求,注重加强特殊考生的资格审核工作,对提交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严防弄虚作假。对于凭虚假材料报名、骗取照顾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取消其当年参加考试或录取的资格。
在严防“高考移民”的基础上,四川省特别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审核考生的毕业学校、应往届属性。
内蒙古则要求落实“谁主管,谁审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报名资格审查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不得变通或变相执行自治区的相关规定,严禁出台针对考生报名的地方政策。
除严禁历届生以应届高中毕业生身份报名,并将资格审查工作落实到人之外,安徽省还要求,各报名点、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和市招生考试机构在报名结束后,应根据省考试院有关工作程序和要求对所有报考的考生资格进行自查、复核、审定并公示。
资料图:2020年7月河南郑州一高考考点,考生家长送考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
多地更新高考加分政策
随着高考报名的开启,一些地区也公布了2021年高考加分政策,从加分政策趋势来看,一些地区调整了“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加分分值。
山西给“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加分项目设置了三年过渡期,即2020—2022年高考在录取时,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过渡期结束后,加分项目和分值按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进行调整。
今年10月,福建发布的高考加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提到,2021年起,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考生和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加分分值从10分调整为5分,可面向所有高校投档时使用。
此外,福建还明确,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从2021年起从10分调整为5分,加分对象调整为全省19个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2026年起取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完)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