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呈现低龄化趋势,是全世界存在的普遍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随着社会对心理障碍认知度的提高,抑郁症的就诊率升高;生理、生物、社会三方面原因的变化,也导致抑郁症发病率升高。
抑郁症低龄化趋势在我国尤其突出,社会原因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这导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也容易让父母的焦虑折射到孩子身上,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抑郁症是发生率很高的疾病,伴随的自杀、自伤风险也较高,但并非不可控。抑郁症是可以通过物理、药物、心理等手段进行治疗的,只要我们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防患于未然。
提升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是应对抑郁症低龄化的关键。
相对来说,成年人更容易识别自己的情绪、心理问题,而儿童青少年识别、表述自己情绪的能力没有成人完善,有时候会用一些行为来展现情绪问题,比如厌学、网络成瘾等。通常这时候,家长、老师看到的是孩子不好好学习、贪玩、缺乏上进心,恰恰忽略了孩子在情绪方面的问题。甚至有的孩子已经患有抑郁症,自己不知道,家长、老师也不知道。所以要预防、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首先需要家长和老师掌握相关知识,他们是与儿童青少年接触最紧密的人,有了这根弦才能防患于未然。
同时,如果孩子已经患上了抑郁症,更需要家长有正确的认识,并科学地处理。我们在门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给家长解释孩子是生病了,而不是学业或品行问题,家长也不愿意相信。家长的这种心理有几方面原因:第一,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对心理障碍都会有病耻感,容易把心理障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疯疯癫癫”联系到一块儿;第二,心理障碍有遗传基础和家族性关联,若承认孩子有心理障碍,家长会否定自己的教育、自己的家庭,这种打击是非常大的;第三,由于家长对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发展态势不了解,担心药物副反应,担心疾病不可治,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因此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也需要家长提升对它的认知。
面对抑郁症低龄化,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有几点建议:
儿童青少年要通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光照等方式维持身心平衡状态。抑郁症低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孩子身体发育快、激素水平变化大,但是心理发育速度没有跟上身体,身心失衡导致了心理冲突,所以维持身心平衡非常重要。
家长要做的更多。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系统问题的反映,孩子存在心理障碍,家长要反思夫妻关系,是不是整日争吵、不会处理矛盾,让孩子过多承担了家庭责任和调解义务?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很重要,说教太多并不好。很多道理孩子都懂,父母要少说教、多倾听,多跟孩子进行互动,这也是预防网络成瘾的重要办法。从家庭结构角度来说,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家长的关注、家庭的矛盾都由一个孩子来承担,压力会大一些。如果有兄弟姐妹、同伴或者好朋友在身边,孩子的情绪有个出口,抑郁症的发病率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家长也要意识到,自己并非专业人士,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后,反思、调整固然重要,但寻求专业的帮助,在科学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学校方面,现在大多数老师对心理健康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还要更专业、更准确。比如有的老师知道某个孩子调皮,但意识不到他可能得了注意力缺陷障碍。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助于老师准确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同时,学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平衡发展。
社区医院应该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跟踪,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与孩子在0—6岁的经历有密切关系。0—6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家长特别是母亲能不能稳定地和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重要。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自己出差或者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没关系,其实这时候孩子就会有焦虑情绪和异常行为出现。有的儿童分离焦虑很严重,上幼儿园哭一个学期,这就需要专业的儿童保健医生给予干预,给家长一些建议。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早预防越有效,到了学校就晚了一步,到了医院就更晚了一步。
教育系统、医疗系统要通力合作。目前在法国、台湾、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有很好的合作。在儿童心理病房住院的孩子,不光接受疾病治疗,教育系统也会派人来给他们上课。通过合作,二者可以共同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让家长意识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责任。
(作者:刘洋,系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刘华清,系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五年来我国文物国际合作渐成规模 30家文博机构实施40余项联合考古
下一篇: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主要科学设施投入运行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