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50岁的退休工人朱成芳又多了一个“家”:从居住小区溜达10分钟就来到城市书房,缕缕书香中,她拾起了年轻时想看却无暇阅读的哲学、心理学著作,静读一小会儿,幸福感“扑面而来”。
26岁的田刚称这里为“加油站”。这名踏着城市节拍奋斗的年轻人,喜欢闲暇时过来翻翻喜欢的历史书,在他眼中,“此处给城市带来了久违的诗意”。
目前已惠及百万居民的这一空间,是山东省日照市开展两年的城市书房项目。
秉承“便民惠民、温馨舒适”原则,山东省日照市把书房建在城市最繁华、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通过配置自助借阅设备,将每处城市书房打造成功能齐全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截至目前,已建成开放27处城市书房,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总藏书30万余册,累计接待读者超193万人次,流通图书45万余册次,惠及全市1/3的人口。
“我们全力打造的不是徒有其表的‘盆景’,而是切实降低市民阅读成本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每一处城市书房,都是一处百姓的幸福地标,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将文化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日照市委书记张惠说。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日照市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重点,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生活在日照就是幸福”,用件件民生实事检验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城市书房的建设堪称其中典范,被纳入《日照市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并且连续两年列入日照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曾经,阅读资源不足、空间匮乏、读者群寥寥被视为这座城市的民生痛点。“日照市民压根儿就没有读书的习惯”,深入一线调研时,一名书店店主的抱怨让主政官员深受触动。究竟是市民缺少阅读习惯,还是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太少?为此,一项名为“城市书房”的创新性实践应运而生。
这样的城市书房不仅可供市民免费借阅图书,还集自修学习、公益培训、文化交流、文创展示、非遗体验等文化服务功能于一体,涌现出众多品牌活动的同时,将日照特色文化传承有机融入。
在城市书房樱花园馆,除常规借阅外,还定期举办面向不同受众的樱花故事会、樱花讲坛、星火读书会等活动,开馆8个多月平均一天一场活动,“一定意义上,这里更像是城市的文化会客厅”,樱花园馆馆长秦美玲说。放眼全市,类似文化活动已举办2200余场。
借城市书房平台搭建的“红领巾读书角”也热热闹闹地办了起来。通过打造红色教育阵地、组织红色讲座、播放红色革命电影、解读红色书籍、讲述红色故事,少先队党史学习教育得以进一步深化。截至目前,“红领巾读书角”红色图书借阅2500人次,教育引导少先队员上万人次。
在日照的文化地图上,一处处城市书房被纳入全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起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公共图书馆为总馆、各城市书房为分馆的运行模式,实现主城区图书的通借通还。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各书房的借书信息和各区域读者的阅读爱好,实现精准购书、精准配书。
为了将好事办好、办实,日照创新城市书房建设模式。在建设运营主体上,探索“政府+社会”共建模式,由政府主导,发动社区、国企、社会资本等社会力量出场地、出资金、出服务,由此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书房管理中还引入志愿者模式,通过联合团日照市委,利用日照市文化旅游志愿者平台,成立城市书房志愿者服务队伍,动员更多市民参与城市书房共建共享。
年轻妈妈郑海英是180名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城市书房海曲馆开馆至今1年多来,郑海英一直在馆里从事日常接待、卫生清扫、整理书目等工作。让她尤为感动的是城市书房“儒者丐者一律欢迎”的氛围,她看见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这里,也目睹过捡废品的七旬大爷害怕弄脏房间座椅,坐在门外台阶上安静读书的场景。
“如今,城市书房逐步成为市民、学生自发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团日照市委书记牟耀文说。
从项目设计伊始,城市书房就作为全市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推进落实。同时建立退出机制,通过完善读者需求和满意度调查机制,倒逼书房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在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肖梅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贯穿城市书房建设管理始终,不仅由此增强市民群众对公共图书服务的认可度,也探索出了符合中小城市全民阅读发展趋势的‘日照路径’。”
两年来,一处处风景各异的城市书房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日照新名片,还走进了百姓心中。日照市“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指标已连续7年位居山东省前列。
“深入社区,深入百姓生活,接地气,这才是真正的城市书房。”一位市民这样留言。作为城市书房的常客,72岁的葛连金为地方政府点赞:“一个城市对文化的投入,影响必将是深远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冯骥才“带”大学生爱上这座城
下一篇:西农首个中药材试验示范站在安康建立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