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在上海,有这样一位公办小学校长——她每天大约晚上10点下班,每周末会在红色场馆全程观看学生讲解员的解说,坚持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她的学生一天不见到她,就会问“你去哪里了”,毕业后仍会与她保持联系,叛逆期学生的家长会请她帮忙开导孩子……
她叫吴蓉瑾,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长。
很多人问吴蓉瑾:“一天到晚在学校累不累?不用照顾家里吗?”
她回答:“我爱人每天下班来学校接我,我们一起到晚上10点左右手拉手回家,很幸福;我每周都坚持开车两个小时送孩子去松江上学,与他谈心、聊天,母子关系也很和谐。”
与其说每天在校园里工作,吴蓉瑾更愿意把在校园里的一切形容成“幸福地教育孩子们”。她所在的校园把“处处充满爱”作为其最鲜明的标志。每天上班,吴蓉瑾总会拍摄几张校园图,并配文“爱的学校”发朋友圈;每天下班前,她又会拍摄教学楼里安静的走廊,并配文“爱的走廊长又长”发朋友圈。
这是她与家长、学生、同事之间的“暗号密码”,从“爱的学校”到“爱的走廊”,就是校长的上下班时间。在这期间,他们任何时候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到学校找校长谈。
在她的学生眼中,这个校长的笑容是治愈的。
今年暑假,卢湾一中心小学的“红喇叭社团”出了名。每周末,“红喇叭”讲解员都会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里通过自编的快板版、沪语版、儿童版、英文版党史故事,向这里的参观者“安利”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有趣故事。
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宇脑海中深深印着这名校长笑着观看学生讲解的画面——馆里没有空调,学生讲解完后汗水浸湿了红领巾,但他们一定会转身朝站在该纪念天井里的校长吴蓉瑾看去,相视一笑。
很多人不知道,“红喇叭”讲解员早在16年前就在卢湾一中心小学诞生了。那时,吴蓉瑾还是一名稚气未脱的中队辅导员。由于学校毗邻中共一大会址,那里就成了中队活动的“打卡点”。
“她回来常跟我说,小孩子去一大会址玩得很开心,但听解说不认真。”陈丽丽是吴蓉瑾的老同事,现在是“红喇叭社团”的负责人。
吴蓉瑾找大队部帮忙联系到各个年级的学生,针对一大会址的陈列、门票设计、讲解人员形象、讲解内容等进行了调研,最终决定成立“红喇叭社团”,由学生自编脚本,自己担任讲解员给学生讲故事。
这个社团从平均年龄为10.2岁的15人起步,迄今已经发展了千余名小讲解员,讲解场次超过千场。如今,“一大会址讲解”已成为一门正式的必修课程,被纳入这所小学的课表中。
一名现在已上大学的“红喇叭”讲解员回忆起自己小学时的这段经历说:“这么多年过去,一大纪念馆的讲解词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中。吴老师的教导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红色的种子,让我牢记红色历史、永远爱党爱国。”
这种“爱”贯穿在吴蓉瑾27年的基础教育生涯中。
2009年时,吴蓉瑾敏锐地捕捉到教育信息化的育人价值,她从老校长程华手中接过接力棒,在沪上首次引入平板电脑作为上课辅助工具。当时,该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吴蓉瑾坚持,“引入信息化手段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情感教育”。她引入“云课堂”,为孩子们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她在教师队伍中成立“云团队”,坚持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情感教育融入“云课堂”教学中。
学校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发设计了适用于合作学习的“云课桌”、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的“云朗读”、呈现学校历史的“彩云墙”、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云手表”等。以体育老师的“云手表”为例,老师可以根据手表上的学生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运动量、疲劳度等,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还能根据一堂课的数据跟踪布置适宜的体育作业。
吴蓉瑾因此被学生亲切地称作“云朵妈妈”。
她在校园里始终提倡“情感教育”,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周花15分钟与学生集体聊天。这种聊天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预设话题型聊天,帮助孩子解决考前焦虑等问题;二是生成性聊天,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对话,疏导学生情绪。
语文老师贺春秋至今仍记得自己上的第一节情感教育课叫《爱护我自己》。因为开学第一个月她在上班路上摔跤受了伤,学生天天看她拄着拐杖,印象深刻。伤好后,吴蓉瑾指导她把这个鲜活的案例变成情感教育的素材。她和学生坐在一起,各自交流着受伤的经历,互相提醒、彼此关心。“那些温馨的情景,十几年了还历历在目。”贺春秋说。
每个学生毕业时,吴蓉瑾都会赠送一张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作为纪念,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至今,仍有正在念初中的学生与她保持情感互动,前阵子她刚结束一场与学生的PK——校长戒咖啡400天,学生每天多吃一口自己不想吃的食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思想之光引领文化强国
下一篇:欢迎回家!3名航天员顺利出舱 状态良好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