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就业市场上,最近有两个数字引起了关注。一个是,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900万人;另一个是,有研究报告发现,2020年下半年以来积极在国内寻找工作机会的海归人才规模同比增长103%。社交平台上,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海归学子,也感到就业竞争的压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这是1949年底,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牵头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很长时间里,出国留学被赋予了格外的意义。于个人来说,这是去见识更大世界、寻找更多可能的人生抉择,意味着更宽阔的视野、更多元的文化、更适应的能力;于国家而言,这是从落后农业国通往现代化工业国的必由之路,人才走得出去、引得进来才能实现互通有无。峥嵘岁月里,邓稼先、郭永怀、程开甲、叶笃正、涂光炽、沈善炯、罗时钧、赵忠尧……一大批杰出人才学成归来,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正如钱学森所说的那样,“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如果说走出国门、回国奉献,是老一辈海归学子胸怀世界、心向祖国的情怀写照,那么今天的出国留学已经成了一个可选项,多了一些基于比较优势的现实考虑。比如,有人认为,出国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同辈人的“弯道超车”;有人觉得,大型跨国企业更青睐有海外留学经历、海外工作能力的人,出国留学可以大大拓宽就业的选择面;有人坚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段横跨中外的经历必将转化成无法替代的竞争优势……于是我们难免看到,一些人盲目跟风、强行上车,花了大价钱,却兜兜转转、一无所获。甚至一个不小心,就让留学中介赚得盆满钵满,也给国外“野鸡学校”以可乘之机。
平心而论,出国留学的确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在一些专业学科和领域,国内依然处在跟跑的地位,潜心求学才能不被落下;多元文化下熏陶出的观察视角、表达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大有可为。只不过,优势虽然不小,但趋势也很明显。“出国等于镀金”的等式正在被打破,“海归优于本土”的观念也正在被扭转。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同国外的差距肉眼可见地缩小,国内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从政策法规到体制机制,个别海归留学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增加了用人单位的顾虑。《2020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12.8%的海归认为自己应该拿到30万元以上年薪,但真正拿到这一数字的仅占5%,接近四成海归的实际年薪不足10万元。正是自我估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一些海归留学生“工作多年还没赚回学费”,转而质疑出国留学的性价比。
事实上,就业市场上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金字招牌。在今天,海归人才的优势依然明显,但是滤镜也正在消退。无论是海归翘楚,还是本土俊杰,人才与否不是靠金钱和光环堆砌而成,而是看是不是学有所成、能不能脚踏实地。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没有海归与本土的“针锋相对”,只有实力的较量、才能的比拼。更何况,随着国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政策红利正在持续释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海归和本土到底孰优孰劣?或许这从来都不构成一个问题。没有更胜一筹的身份,只有棋胜一招的本事。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就能人人成才、人尽其才。
这正是:消失的是光环,逆袭的是人生。
责任编辑:白毅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黄河流域文旅资源丰富(消费视窗)
下一篇:北京冬奥会场馆全面完工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