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全包式”宣传的陷阱,克服人性中怠惰、贪心的弱点。
近日,据《工人日报》报道,打着“包过”“包毕业”“包获文凭”等旗号的“全包式”学历提升违规宣传,再度在教培市场沉渣泛起。众多怀有强烈“学历焦虑”的年轻考生,是此类宣传最主要的目标。在一套套天花乱坠的宣传话语背后,打出这些夸张旗号的教育机构往往挂羊头、卖狗肉,只想着如何把待宰的客户骗进店门,根本不在乎对方能否取得想要的教育资源,其中一些号称“包过”的机构甚至根本没给客户报名入学。在泥沙俱下的市场环境中,未获官方授权的机构大肆招生敛财,部分机构更是涉嫌违法经营。
去年10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发布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不得出现“快速取证”“免考包过”“考不过退款”等对教育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因此,从市场规范的角度出发,所有打出“全包式”宣传的机构都是在明目张胆地违法。饶是如此,还是有如此之多的机构不惜以身试法,而且还能取得不错的业绩,充分证明了“全包式”宣传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也让人们看到——“不劳而获”的诱惑是多么强大。
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当有机构向客户承诺“不用很麻烦很累就能升学”时,他们一定会开出不菲的价格。在客户看来,这似乎是场对等的交易,他们拿出了钱,机构帮他们搞定学历,过程合情合理。然而,倘若无需努力就能拿到象征知识与技能的学历,学历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职场之所以存在“学历焦虑”,正是因为在用人单位难以逐一甄别个人能力的背景下,学历是最直观的分类标签。因此,高等教育系统不可能放任这种“不劳而获”的漏洞存在。如果有人号称自己有“包过”的路子,要么是信口开河的骗子,要么已经走在了违法犯罪的路上。此前,媒体调查发现,有些机构的“包过”实质上是请“枪手”替考,也有一些“包获文凭”的机构参与了非法学历买卖。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如果不小心被这些机构的宣传所俘,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人财两空,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被卷入更危险的漩涡。
面对屡禁不止、动辄冒头的违法宣传,市场监管部门还需对各个平台、渠道实现“全覆盖”式监管,严肃查处、取缔那些通过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等新型平台违规发布招生广告的机构。与此同时,高校也要守住底线,决不能为了一点经济利益,与不法商家私相授受、展开非法“合作”。
不过到头来,能守住最后一道防线的,永远是当事人自己。对于有升学需求的群体而言,只有识破“全包式”宣传的陷阱本质,克服人性中怠惰、贪心的弱点,才能反制不法机构层出不穷的“套路”。随着我国学历教育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非法操作的空间必将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如果公众对此能够形成清楚的认知,意识到升学领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自然不会轻易再被教育机构的廉价承诺所欺骗。(杨鑫宇)
责任编辑:白毅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考古热”中感受历史的冰与火
下一篇:美学意蕴,充盈乡土民居(艺术改变乡村)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