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钱江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沿着春笋周围小心挖开泥土,拨开碎石,直至春笋露出淡紫色根须的位置……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该校陶瓷学院的学生汤奥同学第一次体验挖笋。从根部用力一敲,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一颗春笋挖得干净利落。
“一定要把土填回去,保护住竹鞭,来年春笋就会再生。”汤奥说。该校依山而建,校园内密植松、竹、杜鹃、茶树、紫藤等吴地特色植物,极具江南园林风味。
大片的翠竹林是该校亮眼的一道风景线,几场春雨过后,春笋已披着淡绿浅黄的嫩衣,纷纷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课也由此应运而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们扛起铁镐、锄头,挎上竹篮,分批走进竹林,参与挖笋活动,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收获成果。
挖笋师傅告诉同学们,挖笋最讲究一个“疏”字,“疏笋养竹”必须掌握好“疏早”“疏小”“疏得及时”这三个关键点。
同学们依言而行,一边给竹笋起着“兄弟笋”“夫妻笋”“爷孙笋”“五代同堂笋”等诙谐绰号,一边卖力劳作,挥汗如雨,竹林里回荡着欢声笑语。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是一时一地之事,而要因势利导、一以贯之。”该校党委副书记、院长邵汉强表示,当前,校园因疫情防控而实施封闭管理,学校仍努力创造条件,让青年学生亲近大自然,增长劳动知识,培育劳动技能,涵养劳动精神,让劳动教育落地见效。
劳动的间隙,学生们围坐一团,在指导老师的组织和启发下,回顾一整天的辛勤劳动,咀嚼回味挖笋课带给自己的全新体验和深刻感悟。
该校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周昕怡说,在抗疫封校期间,他感受到了挖笋给在校生活带来的一抹亮色。放下手中的锄头,周昕怡眼前是翠绿的竹海,身边是有说有笑的朋友。
“我觉得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释放。”该校环境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王悦表示,挖笋的时候,铁镐经常磕到石头或缠住根须,很难想象竹笋要顶着这么大的压力才能破土而出。“竹笋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敬佩!”
此时,指导老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述工艺“竹林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工艺“竹精神”。
该校辅导员俞静芝来学校工作11年了,在她记忆中,刚到学校时,竹林已然茂盛。2006年新校区刚落成时,它们就在这里扎根。
俞静芝介绍,竹子的生长很有特点,开始长得很慢,要用3-5年的时间才能生成庞大的地下根系。一旦条件成熟,竹笋就破土而出,飞速拔节,几周时间就能长高到十几米。数年时间,竹林已经从稀稀落落变得郁郁葱葱。“这就叫‘厚积薄发’。就像现在的你们,正处于‘生根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美好的明天积势蓄能。”
随着师生讨论的深入,竹林化身为生动的思政课堂,无声地教育引导师生,何谓“坚忍不拔”,何谓“厚积薄发”,何谓“宁折不弯”,何谓“虚心有节”……学生们在竹林中讨论、品悟。
为了让学生们吃上一口“春天里的幸福味”,该校主动开放食堂窗口,免费为师生提供竹林里的特色美食——油焖笋、腌笃鲜、酸菜煸笋、蒜蓉笋片、糖醋笋、雪菜竹笋肉丝、笋烧肉、笋焖蛋……参与挖笋的学生能够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收获劳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该校信息与工程学院学生周龙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到我吃着的是自己挖的笋,就觉得格外美味,格外幸福。”
该校党委书记魏萍表示,学校充分利用特有的自然资源,精心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上好竹林里的“劳动教育课”“美育课”“思政课”,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品味满满的幸福感,增进学生对校园生态和地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让他们留下深刻美好的校园记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修复古籍,探秘时光
下一篇:北大:近1000人次参与北京冬奥医疗保障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