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多贺中国人民富”五乳神兽镜。武汉博物馆供图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统文化正“出圈”走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原来,‘中国人民’这个词儿在汉朝就有了啊!”6月14日,中国青年报社“豹豹青春宇宙”数字藏品平台发布的首款文博类数字藏品《琴棋书画——铜镜里的生活雅趣》上线售罄,一群“眼尖”的数字藏品爱好者在一面汉代的“多贺中国人民富”五乳神兽镜上发现了“中国人民”一词。
“中国人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多贺中国人民富”铜镜则是“中国人民”一词在古代文物上的首次现身,意义非凡。该铜镜1972年于湖北省更生仓库拣选所得。据武汉博物馆馆长王瑞华介绍,这面“多贺中国人民富”五乳神兽镜外区一周有工整的隶书铭文:“青盖作竟(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这段铭文,表达了汉代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
“铜镜作为古代人民的照面工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这些镜背上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王瑞华认为,通过数字藏品这一全新形式,借助数字化传播手段,可以进一步拉近年轻人和博物馆及藏品之间的距离,增强人们对实体藏品的认知,助力实现让文物“活起来”。
为了使富有特色的铜镜藏品“活起来”,武汉博物馆信息部主任丁燕介绍,武汉博物馆还精心打造了“铜镜的故事——武汉博物馆藏铜镜展”。作为一个特色交流展,这个展览近年来在嘉兴、马鞍山、福州、廊坊等十余个城市博物馆展出,铜镜类知识专家讲座同时开展,彰显出馆藏铜镜所蕴含的地域特色文化。
在《琴棋书画——铜镜里的生活雅趣》系列数字藏品中,还有三面知名博物馆馆藏精品铜镜,分别是青岛市博物馆提供的唐真子飞霜铜镜、潍坊市博物馆提供的仿汉四神博局铜镜、平顶山博物馆提供的唐宝相花铜镜。通过这几款数字藏品,带领青年网友穿越古今看“镜”中春秋,用现代科技展现千年铜镜的古典雅趣。
在“豹豹青春宇宙”数字藏品平台上,不少青年表达着对文博类数字藏品的喜爱,留言包括:“以数字藏品为媒介,将文物的古韵华美呈现给大众,这是一幅‘活’起来的历史画卷,让人仿佛可以随之穿越时空,亲临往昔,沉浸在不同次元的文化元素碰撞出的古典美学意境之中。”“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都看过好多遍了还是爱看,现在看到博物馆里的文物通过数字藏品的形式,有了‘青春面孔’,传统融合了时尚,很酷!”在藏品互动区,一些青年网友也认为,“几千年前,谱写于这片土地上的辉煌篇章,应被更多的人知晓。”当文物跨越时空,以数字藏品的形式进入元宇宙,沉睡的历史正带着全新的生命力走入现代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到青年身边,文物“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从年轻人的角度看,数字藏品的出现,让用户特别是年轻一代能以消费得起的价格拥有、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契合年轻人在数字空间的消费习惯、社交需求与价值审美。在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谢女士第一时间购买了《琴棋书画——铜镜里的生活雅趣》系列数字藏品,在她看来,收集数字藏品就像小时候收集《水浒传》卡片、56个民族主题邮票一样,朋友间因为兴趣相同而经常相互展示、转赠,不过以前收集的是实物,现在变成了数字产品。
“万物皆可数字藏品”的背后,是年轻人不断觉醒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自觉。正是这种骨子里的热爱,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走进了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虽然从整体上说,数字藏品仍属于“小众”新鲜事物,但在玩家圈里,“秒空”已经是常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牟昊琨 通讯员 唐江东 王培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