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李杰胜:在军营唤醒奋斗的青春
2022-07-19 10:10:08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实习生 李欣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很多男孩都有一个“军营梦”,李杰胜也一样。不过,因为身体瘦弱,体育成绩在班里总是靠后,加上家里从事建筑业的原因,高中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当兵,而是报考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2014年,19岁的李杰胜考上重庆科技职业学院。按照原来的计划,他在读完大学后找份工作,开启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常人生。

不过,进入大学后的李杰胜无心学习,沉迷于游戏,时间一长,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混日子”了。

人生的航向在2016年转了个弯。当时,李杰胜读大二,那年的征兵通知唤醒了他内心沉睡已久的“军营梦”,正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的李杰胜决定:“用两年时间,去部队改变自己。”

当李杰胜告诉同学自己要去参军时,大家都很吃惊,认为他不是当兵的料,他不过是一时兴起罢了。但李杰胜的父母十分支持他的决定。“那时的自己太贪玩了,父母也认为我去部队锻炼是一个好的选择。”李杰胜说。

就这样怀着对未来的希望,李杰胜踏上了离开家、离开重庆的“旅途”。

刚到部队时,21岁的李杰胜是“大龄新兵”,甚至带他的班长都比他小。年龄虽大,但在集训之初的单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蛇形跑等一系列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中,他常常跟不上进度。

由于训练强度大,吃饭的时候,李杰胜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手一直在抖,更没胃口吃饭。他得了“新兵腿”(即骨膜炎),在300多名新兵参加的体能考核中排名倒数第二,给连队总成绩拖了后腿。

体能训练长时间不合格,导致李杰胜心理压力很大,他经常躲在被子里哭。但每次和父母打电话,他总是假装坚强地告诉他们自己很好,让他们别担心。

李杰胜不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不蒸馒头争口气”。他说,我不想每次都成为拖后腿的那一个。

在战友的帮助下,李杰胜不断加训,每天进步一点点。野营拉练时,他背囊外加钢盔、弹袋等总共负重40公斤,翻山越岭,持续奋战两天一夜,并灵活应对了沿途的各类突发情况。

结束拉练回到部队的时候,李杰胜的脚底磨出了好几个血泡。看到血泡时,他脑子里的第一想法是,“幸好行军的时候血泡没有破”。

慢慢地,李杰胜从最初的体能倒数,到后来成功考取体能特3级。(军事体育训练成绩评定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特3级、特2级、特1级七个等级。)

李杰胜两年服役即将期满时,听到身边维和回来的班长讲述自己执行维和任务的经历,一颗“维和梦”的种子在他心底悄悄埋下。他也想像蓝盔勇士那样,头戴贝雷帽,脖颈系上蓝丝巾,踏出国门,为国出征,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过由于满服役期不能报名,李杰胜申请继续留在部队,从义务兵转下士,通过组织层层考核选拔,李杰胜获得了继续留在部队的资格。

在他军旅生涯步入第四年时,部队又一次开始遴选赴黎巴嫩维和官兵,约1000人报名,部队从中选出300人进入集训队,经历选拔集训,李杰胜终于如愿进入中国第十九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成为那两百分之一。

当拿到去黎巴嫩机票的那一瞬间,此前所经历的低谷、挫折、委屈等,在一瞬间消失了,他觉得什么都值了。

在维和一线,李杰胜所在的分队主要担负基础工程建设、防卫工程建设与修复、应急行动与工程支援、“蓝线”栽桩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

修建任务短则三五天,长则2个月,日均作业时间长达9个小时。那里不仅施工条件艰苦,而且生活保障上还需要自给自足。“为解决官兵吃饭问题,节省施工时间,分队干脆将饭菜直接送到施工现场。施工地域太阳暴晒、风也很大,官兵吃饭的时候,沙土被风吹进餐盒里是常有的事。” 李杰胜回忆说。

没有受领任务时,李杰胜他们便待在营区,作息和在国内营区时一样,根据夏季、冬季的时间,每天早上五点半、六点起床洗漱,然后进行日常训练。

“有时候我们会去给难民送吃的,大人拿到食物先分给小孩吃,小孩拿到食物会掰成两半,给父母一半,自己留一半。”李杰胜说,那些孩子眼神中充满迷茫、无助,这是我在国内生活所体会不到的。

2021年8月,中国赴黎维和部队顺利完成第19次轮换交接,回到国内。李杰胜正式退役,重返校园继续他未完成的大学学业。

李杰胜说,自己本不是一个有毅力的人,是部队改变了他,将曾经那个浮躁、内向的年轻人打磨成了如今的模样。“我坚信一点,迷茫时读书,难过时运动,人生有很多种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时区也不相同。”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