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整理过去工作这几十年中的照片和资料,非常感慨。”在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直播间,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天津理工大学武术队主教练徐彩桐说。徐教授执教的这支高水平武术运动队主攻的项目包括长拳、南拳、太极拳以及各类刀枪剑棍,这支队伍的“战绩”用几句话便能概括:曾在201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武术项目金牌1枚;在2000年到2021年间共6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中,获得金牌30余枚;自1997年至今,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及各类全国性武术赛事中,获得金牌300余枚。这段简短的获奖情况总结,倾注了徐彩桐20余年的心血,然而最令她感到自豪和荣耀的却并不是这些极具说服力的金牌。
“任武术队教练的这些年我带过两三百名队员,他们现在大多都在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世界各地任教,教更多的人学习武术。”徐彩桐说,这些学生是她最大的骄傲和成就。
他们的“大侠梦”
天津理工大学大四学生苏展自小喜欢看功夫电影,在他的心目中,那些飞檐走壁、惩恶扬善的大侠们简直帅极了。为了追寻“大侠梦”,在8岁那年,他也成了“习武之人”。苏展如今依然记得那时练习压腿时的痛以及他克服的种种困难。4年前,苏展作为体育特长生考入天津理工大学,进入武术高水平运动队,专攻太极拳项目。苏展最近的一次参赛经历是参加2021年6月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在自选太极拳和武氏太极拳两个项目中他都获得了冠军。
如今再提起坚持练习武术的原因时,“成为大侠”已不再是他口中的答案,在练习了十几年武术后,苏展发现他依然无法“飞檐走壁”,依然没有练成电影里那些花哨的招式,但他的身体状态、协调能力、柔韧性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2019年6月27日至7月1日,天津理工大学武术队亮相泰国曼谷“2019友好城市周”活动。天津理工大学供图
“学习武术要坚持,也要动脑钻研。就像太极拳,它并不像看起来那么慢吞吞,它具有很多内在的细节,练习时整个身体都要投入进去,比如在做上半身的动作时,下半身也要一起运作和发力。练习武术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我热爱武术,愿意一直坚持下去。”苏展毕业后计划当一名武术教练。传承中华传统武术、培养更多热爱武术的人,成为他新的“大侠梦”。
天津理工大学大二学生潘奕博也拥有一个“大侠梦”。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他自从上过了大一的太极拳必修课,果断决定继续“入坑”传统武术。大二时他选修了武术课,跟随老师学习长拳、短打等武术技法。“学习了武术后,发现它并不像影视作品里表现得那么浮夸,武术的历史文化和其讲究的攻防意识都很有趣。练习的时候全身的肌肉和关节都在运动,时间久了感觉心胸都会开阔很多。同时还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去钻研拳理。学习武术对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提升,思想上也让我更包容,更有毅力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潘奕博说。
让学生既爱武术也爱武术课
“让学生热爱武术始终是我的教育宗旨,这样未来他们才会愿意继续练习武术、从事武术行业、为武术付出。”徐彩桐说。
“如何让学生热爱武术”是天津理工大学的武术教育工作者们从未停止思考的课题。“我曾在课上问学生们,太极拳是一项怎样的运动,他们的回答大多是‘老人家在公园练习的拳术’。这无疑是一种误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地通过技法动作的讲解,以及让学生亲自练习和感受去改变他们的看法,让学生发现太极拳并不像他们想象当中的那样缓慢而毫无攻击性,它其实是具备实战功能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兴趣,开始问我诸如怎样用太极招式化解对方的进攻、如何反击等问题。”天津理工大学教师唐玄戈说。
在天津理工大学教师李红艳的太极拳课上,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创编配乐,最终以表演的形式进行考核展示。“这种‘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作、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深挖体育课思政元素,促进‘体’与‘育’深度融合。”李红艳说。
天津理工大学的武术教育工作者相信,学习武术是终身受益的。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苏长来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武术是含蓄的,其讲究的“武德”对学生礼貌礼节的养成很有益处。同时武术也对学生身心的成长、意志毅力、抗压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武术是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探索‘体育+思政’新模式,让青少年在武术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怀,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进而提升文化自信。”苏长来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