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
造风医疗体系“新基建” 阿里巴巴加速大健康领域创新
2020-03-19 11:21:02  来源:网络

全民“战疫”中,数字技术走到前沿,成为推动中国医疗体系和社会健康服务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医生在阿里健康、淘宝、支付宝等搭建的平台为湖北地区的居民“在线义诊”,分流了一线门诊的压力;由于出行限制,慢病患者需要的诊疗和药品成了燃眉之急,阿里健康开通线上问诊开方、药品配送到家的就医方式,架起一条线上线下结合的生命通道;达摩院的AI算法被用于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CT影像判读,辅助临床诊断;在支付宝上领取健康码成为数字化防疫的标配,有效地帮助了各地政府科学评估防疫策略,保障居民健康、推进复工复产……五十多天内,从互联网医疗、医药零售、慢病管理到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数字化的新模式、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事实证明,以数字技术提升医疗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社会健康服务水平,已是大健康领域的刚性需求。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公司来说,积极参与抗疫既是使命,也是创造新价值的起点。

3月15日,阿里健康宣布新一轮组织升级,董事会委任朱顺炎担任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朱顺炎同时担任阿里巴巴集团创新业务事业群总裁,在领导创新业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此举是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加强组织保障和投入,助力加速全社会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新基建”。

在医疗新零售、互联网医疗和智慧医疗等创新领域的布局,成为阿里巴巴参与“战疫”救人的基础。例如,截至2019年11月,阿里健康的“30分钟送达、7X24小时送药”服务已覆盖中国10个特大及大型城市。阿里健康与浙江省衢州市政府共建的全国首个慢病管理在线医保支付平台于2019年10月上线,跑通了“互联网复诊+处方在线流转+医保在线支付+药品配送到家”的全链路。当全国各地的慢病患者遭遇就医用药面临困难时,阿里健康先后推出互联网就医、搭建在线缺药登记平台、联动药企、药店和物流企业稳供给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响应需求。从2月26日起,慢病患者不仅可以在天猫上买到处方药,北上广深杭等十座城市下单后最快30分钟就可以送达。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阿里健康率先推出了针对浙江省慢病患者的在线管理服务,除在线复诊开方、送药上门外,还提供包括疾病健康教育、用药情况跟进和用药指导、疾病关怀和复诊提醒等线上个性化服务。

 

在数字商业、金融、生活服务和物流、云计算等方面的生态优势,使阿里巴巴能够集聚资源孵化创新,为更广泛的用户提供普惠的医疗健康服务。目前覆盖全国超200个城市的健康码即是各级政府研发团队与支付宝、阿里云和钉钉协力的成果。通过淘宝天猫,人们可以在不出门的情况下在线问诊、验方、买药,部分城市直接由蜂鸟等本地化履约配送体系送药上门。2月10日在合肥上线的全国首个智能社区防疫系统,可以让社区住户凭支付宝登记健康情况、扫码出入,其中的阿里云智能外呼机器人则能帮社区工作人员收集整理居民健康状况,大大缓解了社区一线服务人力不足的问题。

作为探索医疗健康“深水区”的实力保障,阿里巴巴的技术帮助医护人员、科研机构与病毒争分夺秒。利用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浙江省疾控中心2月1日上线的自动化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将原来要耗费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2月15日,达摩院又联合阿里云针对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研发了一套全新AI诊断技术,可在20秒内准确地对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读,分析结果准确率达到96%。截至2月21日,这项技术已在湖北、上海、广东、江苏等16个省市的26家医院上岗,诊断了3万个临床疑似新冠肺炎病例CT影像。事实上,阿里健康已经连续两年在全国知识图谱与语义计算大会(CCKS)中文电子病历命名实体识别评测任务中夺冠,其研发的脑电癫痫筛查AI引擎、脑健康筛查AI引擎和口腔正畸数字化辅助AI已在体检机构和医院中逐步应用。

 

德勤于2月公布的一项调研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将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包括加大疾病预防基础设施投资,加速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重新审视医药企业管线产品布局策略,以及采用先进医疗技术解决方案等。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简思华认为,企业将加快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市场布局,医疗体系将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与监测力度,包括使用AI诊断技术和工具。

事实表明,数字健康势必成为未来医疗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一环。这一过程中,平台企业既是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创新的引领者。

编辑:杨味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