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招聘集团瀚纳仕日前发布了2021年《中国大陆科技行业报告》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全球近60%大数据专家。然而随着产业不断细分,新赛道日新月异,人才的供给端与需求端存在差异,在AI赋能的跨界领域,人才竞争更是日益激烈。
过去几年来,AI+医疗健康的跨行业发展愈加火热,人工智能已成为主导新一轮医疗健康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医学影像、医疗机器人、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精准医疗和医疗支付等细分应用领域应运而生,落地场景不断增多。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的人工智能医疗在政府与各界的共同投入与支持下,迎来顶层设计加码、资本投入增加、市场需求旺盛、相关产业发展需求提高、新技术的出现、复合型人才厚度增加等六大重要发展机遇。
深耕中国人才市场的瀚纳仕看好国内AI+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前景,瀚纳仕中国执行总监王晓群(Jessica Wang)表示,互联网企业进入医疗健康赛道早已不是新鲜事,方向上一般旨在通过技术思维颠覆医疗行业,仍具有较强的互联网基因和思维。这类企业对应聘者是否具有医疗行业经验并没有硬性要求,而是重点考察其技术能力、思维的活跃度以及同企业的融合度。互联网企业在该赛道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医疗健康领域的积累而遇到瓶颈,此外现阶段应用场景的成熟度仍然有待提高,企业也在探索更优的盈利模式。但总的来说互联网企业在医疗健康赛道的不断尝试与投入依然前景光明,人才需求度居高不下。
相较而言,细分领域的初创公司、传统医疗机构与药企则利用其医疗领域的专业度,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可能性。如在成本高企、研发周期长的新药研发领域,通过融合顶尖的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化学领域的技术,AI制药不但成为创投的新风口,更是诸多大型制药公司纷纷加大投资、招兵买马的重要部门。
对于医疗健康细分领域的企业而言,王晓群认为,基因序列、医疗影像、新药研发、早期癌症研究、辅助诊断、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等细分赛道发展迅速,相应的人才需求量也较大。其中医疗影像的广阔市场容量吸引着大批投资人和创业者,业务的发展与适应症领域直接挂钩。此外瀚纳仕也看好未来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前景,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运输机器人、消毒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护理机器人、静脉药物配药机器人)等等。而大型医院和传统药企正在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助力业务发展,在技术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领域图像算法、深度学习等岗位人才需求量较大。
不过,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依然面临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供需不平衡、新兴交叉领域人才短缺、跨学科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备等问题。
为此,国内传统“大厂”、行业巨头、新兴初创企业、外资企业纷纷加码,抛出高薪橄榄枝,争夺跨界领域优秀人才。
那么谁才是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企业心目中理想员工呢?瀚纳仕《中国大陆科技行业报告》指出,企业对年轻化、高学历、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最为青睐。
首先,AI+医疗健康行业是新赛道、新领域,创业公司的创始团队非常年轻,因此也更偏好硕士毕业1-3年的求职者或博士应届毕业生。根据瀚纳仕的统计数据,工作年限0-5年的算法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等岗位需求较多。而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演变的大背景下,大型企业也认为年轻人更加容易把握技术进步的脉搏,也更容易被塑造成公司所需的专业人才。
其二,企业更为看重出众的教育背景。行业对求职者学历有严格的要求,一般为国内顶尖高校或海外知名高校的硕士和博士。
第三,具有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过硬人工智能项目经历的求职者在应聘时更具竞争力,也更易受到企业的追捧。
第四是出色的软实力。卓越的沟通能力,时刻保持商业前沿理念,勇于拥抱变化的心态,都是跨界领域人才应具备的技能点。
对于AI+医疗健康领域的“90后”的新血求职者,王晓群也给出了建议。年轻求职者容易陷入自我焦虑,或受到他人影响,产生攀比心理,陷入同伴压力之中。为此,王晓群建议求职者保持积极开放心态,主动拥抱行业的变化,并且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在面试的时候,勇敢做自已,展现最真实的一面,同面试官坦诚交流,避免过度包装。同时,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将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等硬性指标同沟通能力、商业理念等软性指标有机结合。(来源:中新网记者 李佳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燕尾帽下的无悔青春——记云南省优秀医疗卫生人员王莉梅
下一篇:凡进必检 凡进必消“人物”同防——直击运城市冷链食品超严管控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