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
秋季急性腹泻防治有方
2021-09-03 09:06:14  来源:中国网医疗频道

时间转眼来到了处暑节气后,尽管秋风渐起、气温慢慢有了下降趋势,但暑热暑湿的余威尚在,每到这一时节,因为急性腹泻而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数量上升较为明显,尤以老人和儿童居多。急性腹泻,通常指突然出现每天的排便超过3次,而且粪便不成型甚至呈现水样便;尽管大部分急性腹泻在两周内可以恢复正常,但一些症状严重者或原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由此引起严重并发症。

1.常见病因

急性腹泻约80%以上是由致病微生物所导致的,发生于夏末秋初的急性腹泻尤其如此,特别常见的是病毒性肠炎(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引起),也有一部分是细菌感染引起。秋季急性腹泻发生率较高,与季节气候特点、人体机能变化及饮食因素等有较大关系。在高温高湿的夏季中,出汗多、饮食相对较少、休息时间相对其他季节缩短,加上冷饮冷食和空调降温等措施偏多,人体正气不可避免地损耗,而对于那些身体机能偏弱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者),抵御病邪的能力会明显下降,包括胃肠道抵御和清除致病微生物的屏障功能减弱,发生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的几率也就相应增加了。

2.主要表现

秋季急性腹泻虽然是突然发生的(急性起病),但如果仔细回想一般在发病前都会有相关的诱发因素:比如淋到了突然而至的秋雨后没有及时更换湿衣或出汗后马上长时间吹空调等(受凉因素)、经冰箱冷藏的饭菜没有充分加热即食用或贪凉进食较多冷饮冷食等(饮食不洁/饮食不节因素)、共同生活、学习的家人或同学中有急性病毒性/细菌性腹泻者而未采取必要的消毒、手卫生等预防措施(传染因素)等。

发病初期可能会出现怕冷发热的情况;病程中可能伴有体温升高,除了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不成型,还常常伴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脐周绞痛等症状;病毒性肠炎以水样泻多见,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往往较明显;细菌性肠炎常有体温明显升高、脓样便甚至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排便前有明显急迫感但排便时又觉排出不畅)较多见。大部分患者在一至两周内可恢复正常,一些症状轻微者可不需要药物干预,经过饮食调整和休息可痊愈。但也有一些病情严重或患有较多基础疾病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高热不退、意识障碍、腹膜炎、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3.需要的辅助检查

就诊时做必要的辅助检查是为了更准确地判断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秋季急性腹泻通常的检查是粪便常规(颜色、形状、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血常规,有可疑食源性或传染性因素的,需进行粪便致病微生物培养,症状较严重者,还需要关注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腹部超声波、CT等检查。

4.防治有方

⑴重在预防秋季急性腹泻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关键就在于规律作息、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卫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注意气温变化,合理调节室内的环境温度;饮食要保证新鲜,不要贪凉饮冷和饥饱不均;家人出现急性腹泻,要注意进餐要分食,并做好患者所用餐具和个人用品的清洁消毒,做好手卫生是预防各种传染性/感染性胃肠疾病的有效措施。

⑵一般治疗措施症状较轻的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饮食调整和休息就能很快缓解,饮食主要以米汤、米粥、藕粉、米糊等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避免油腻、粗纤维等不易消化食物和辛辣刺激食物,少量分次进餐;对于短时间内大量呕吐和/水样泻、水液流失较多的患者,医生会给予静脉补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也可以口服补液盐,同时使用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如:胃黏膜保护剂、止泻剂等;止泻药物可以使用蒙脱石散及益生菌缓解症状;洛哌丁胺(易蒙停)会延迟病原菌的排出,当出现脓血便或高热时尤其忌用;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依据无需使用抗菌素,病毒性肠炎通常也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情较重或有严重并发症倾向的患者,医护人员会严密观察和评估,并给予对因和对症治疗。

⑶中药治疗使用中药治疗需区分情况。有恶寒、发热的表现,水样泻为主或大便稀溏、色偏青者,属于风寒表(湿)证,可以应用藿香正气散(丸、片、水)等,其中藿香正气水等剂型的辅料中含有少量乙醇,应用时需加以注意;简易方:紫苏叶3-6克、生姜6-9克、红茶3-6克,同煮水服用,儿童和不宜饮茶者,可用紫苏叶和生姜煮出的汤汁加入米汤同服。伴有发热、反酸或呕吐物气味酸臭、排出脓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感者,属于湿热证,可以使用香连片、葛根芩连丸等;简易方:马齿苋15-30克煎水服。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急诊科 何淼 副主任医师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