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跨境项目促进了新加坡和中国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间的知识交流,提高了临终病人的护理标准。
由新加坡国际基金会(SIF)发起,云南省新昆华医院(NKH)、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YHDRA)和新加坡陈笃生医院(TTSH)共同参与的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在云南缓和医学服务领域实现了显著进展和效益。得益于中国云南缓和医学服务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护理人员获得了更好的培训,现今已有约有36,000人因此得到了加强护理。
该项目于 2019 年启动,旨在提高云南省缓和医学专业人员的人才储备和专业技能;此项目亦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即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的福祉。
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慈怀护理专科高级顾问余辉耀医生作为新加坡国际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在为期三年的项目中,领导了由来自陈笃生医院的多学科缓和医疗专业人员组成的新加坡国际志愿者团队。
新加坡国际志愿者团队隶属于一支规模更大的志愿者队伍的其中一部分,他们与海外相关人员合作,致力在教育和及医疗等各个领域建设人才储备并为他们提升专业能力。他们为海外社区带来可持续的积极变化提供助力,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跨文化理解。
在中国云南缓和医学服务技能提升培训项目中,新加坡国际志愿者团队和国内医疗从业人员共同参与了缓和医疗的临床培训研讨会和座谈会,交流分享了缓和医疗服务相关的知识、技能及资源。会议涵盖了护理、症状管理和社会心理护理等领域的知识。
在过去三年间,项目举办了一系列线下线上导师培训研讨会。最终有37名医疗保健从业人员获得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成为了培训师,并组成了核心小组。他们包括来自昆明及周边县18家医院和缓和医疗机构的缓和医疗科、肿瘤科和老年科的医生和护士,以及社会工作者和大学教授。
这些培训师随后为其他800多名医疗保健从业人员提供了培训,从而对当地社区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可持续影响。
于2022年10月15日举办的线上闭幕式上,新加坡国际基金会董事钟健伦先生表示:“这个联合项目的成果让我们深受鼓舞,这是由来自新加坡和中国的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所共同推动的。该项目的圆满完成彰显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让这次合作能够促进积极的改变,这是新加坡国际基金会工作的核心。我们期待着今后与中国保持长久的友谊及有意义的合作。”
云南新昆华医院李波院长表示:“我们与新加坡国际基金会的合作,帮助我们在缓和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成就。该项目为我们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了可持续的教育过程。通过双方的互动,国内的项目参与者也对新加坡的医疗实践、人民和文化有了更好的了解。”
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开宁教授亦补充道:“综合培训项目帮助我们实现了提高缓和医疗质量的目标。云南参与项目的缓和医学专业人员成为了骨干,他们犹如富有生气的种子,在云南这块希望的田野上一定会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成果。也希望社区中的更多人能够因此在未来受益。我们期待加强与新加坡国际基金会的友好关系,使双方能够继续通过实现更高医疗标准来提高生活质量。”
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慈怀疗护科梁涵宇主任说:“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通过这个项目与中国的同行分享我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感谢我们的云南协办方和与会者在整个会议期间的热情参与。我们希望这次合作将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缓和医疗的标准。”
云南新昆华医院学员李晓霞医生也表达了培训为她的工作带来的两大益处。她说:“在经历了培训课程后,在照顾我的病人及其他们的家人时,我获得了如何更有效、更富有同理心地与他们沟通。同时,我也深受新加坡志愿者团队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的鼓舞,并与他们建立了即使项目结束也不会终结的深厚友谊。”
中国云南缓和医学服务技能提升培训项目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新加坡国际基金会与中国 29 年友谊的新的里程碑。自 1993 年以来,新加坡国际基金会一直将新加坡人民和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应对民众层面的挑战,涵盖医疗保健、社会企业家精神及艺术等各个方面。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