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广州黄埔区“埔哥志愿”品牌发布仪式暨志愿者实训基地巡山护林活动在湾区志愿者交流营地举行。黄埔区以数字化平台和积分激励机制为核心,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方联动、互惠共赢”的志愿服务新路径。作为全国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埔哥志愿”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温暖活力,更为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黄埔样本”。
志愿者代表许下坚守志愿初心的庄严承诺 摄影 李剑锋
创新机制:让善意可量化、可传递
“我们要依托‘埔哥志愿’数字化平台,共同建立起以党建为引领、以积分制管理为杠杆的‘党员带动、群众主动、商圈联动’基层治理新模式。”黄埔区委组织部负责人在发布仪式上强调。基于这一理念,“埔哥志愿”小程序应运而生,通过精准记录服务时长并转化为“志愿积分”,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激励闭环。志愿者参与助老护幼、环境美化、科普宣讲等活动后,可凭积分兑换覆盖生活消费、文化体验等领域的折扣礼遇。活动现场,首批10家“积分折扣商家”已正式授牌,初步形成“服务—积分—回馈”的良性循环。
这一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志愿服务的“单向输出”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志愿者的贡献被量化存储于“时光银行”,既增强了参与者的获得感,又带动了商家客流与区域消费活力。正如广州开发区党工委组织部负责人所言:“积分不是终点,而是激发更多人参与的起点。”
实践赋能: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活动当日,百余名志愿者在长岭国家健身登山步道开展巡山护林行动,同步启动的还有文艺志愿服务板块。书法展示、非遗技艺体验、音乐赏析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志愿服务从“单一行动”升级为“多维实践”。“既能登山健身,又能为生态保护出力,还能传播传统文化,一举多得!”志愿者小昊的感言道出了参与者的心声。
志愿者在长岭国家健身登山步道开展垃圾清理、山林维护等志愿服务
在随后的文艺志愿者座谈会上,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王芳指出:“文艺志愿服务不仅能推动文化传承,更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黄埔区正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公众参与”模式,将志愿服务延伸至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我们将继续依托志愿者接待中心、传统文化与前沿艺术交流营地等阵地,构建‘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助力黄埔区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活动挖掘文艺志愿者潜能,充分发挥文艺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以柔性力量化解基层矛盾,以文化人、德润人心,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持久活力。”黄埔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元队伍:织就基层治理“共治网”
截至目前,黄埔区注册志愿者达13.6万,培育志愿服务组织700余支,累计服务时长超670万小时。庞大的志愿者队伍背后,是精准定位、特色鲜明的组织架构。在队伍建设方面,黄埔区已形成多支特色志愿团队:区委社工部组建的“红棉惠爱”社工志愿服务队扎根基层提供专业服务;团区委打造的“靠埔青年”队以青春力量点燃志愿星火;区妇联凝聚的“靠埔姐姐”巾帼队以细腻关怀织就爱心网络……这些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队伍,从基层土壤中拔节生长,共同编织出一张百花齐放、协同发展的志愿服务网络,为黄埔志愿服务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动力。
特别是由区直机关工委与区委组织部联合组建的102支“第一方阵”志愿服务队,推动3400余名干部职工下沉社区,在城市更新、绿美建设中服务超16万人次。
镇街层面亦创新不断,萝岗街道构建“4+8+N”志愿服务矩阵,打造“十五分钟志愿服务圈”,设置24小时志愿积分自助兑换机;文冲街道推出“手有余香”激励计划,通过阶梯式积分兑换制度形成闭环。多元队伍的协同发力,让志愿服务从“零散活动”升级为“系统网络”,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动能。
品牌深化: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
“志愿精神不仅闪耀在社区,更应助力城市发展。”黄埔区低空经济产业办公室的胡嘉晴分享道。在黄埔这片创新热土上,志愿服务已深度融入经济建设:党员干部驻企纾困、专业骨干助力产业升级、志愿者参与政策宣讲……共同为黄埔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与此同时,黄埔区以“埔哥志愿”品牌为引领,搭建全域联动的志愿服务阵地,形成品牌赋能、机制创新、队伍壮大的良性循环。未来,该区依托“十里长廊”综合实践带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从“单向付出”到“互惠共赢”,从“分散行动”到“系统赋能”,“埔哥志愿”品牌的诞生,标志着广州黄埔区在志愿服务领域的跨越式升级。通过机制创新、队伍壮大、品牌深化,志愿服务正成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和“硬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贡献更多“温暖力量”。(文 张英 图 李剑锋)
https://gd.cri.cn/n/20250424/a5839a27-d275-f0ed-7bd0-161b1975c6a4.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东淄博举行工会职工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