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行冲在前线,无微不至服务居民,尽己所能助力复工,协助疏导心理压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武汉志愿者的暖心故事接连上演,汇聚成一股气势如虹的暖流。
战疫有妙招,战疫有“法宝”,志愿者齐心协力、尽己所能,用责任担当、善行义举传递温暖和大爱。朋友圈、花名册、行军被……一件件“战疫法宝”背后,是一个个感人故事,是一个个难忘瞬间。
百步亭社区巾帼志愿者的“战疫法宝”:自制清扫工具
百步亭社区巾帼志愿者用自制清扫工具捡拾垃圾 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今年的4月,是第32个爱国卫生月。武汉市大力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进社区、进机关、进村庄、进学校、进企业,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营造良好环境。
一大早,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巾帼志愿者孙朝娟戴好口罩、穿上志愿服务“红马甲”,下楼到社区居委会报到。随后,孙朝娟和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干部、巾帼志愿者分散在苑区各个角落,清除卫生死角、清运积存垃圾、清扫落叶堆,一个卫生死角也不放过。
自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以来,百步亭社区妇联积极动员广大社区女性进行卫生大扫除,为辖区居民打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小区的树都长了新叶子,枯叶也都落光了,我们把这些落叶都清理了,干干净净的,居民们看着也清爽。”百步亭社区温馨苑党总支书记贾芳说:“社区路面打扫干净了,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心情也变好了,也更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清扫现场,巾帼志愿者们用自己制作的清扫工具,熟练地将地上的落叶、纸片、烟头夹起,扔到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再放入垃圾车中推走。“一夹一个准,而且手与垃圾全程无接触,十分方便、卫生!”孙朝娟称赞道。
居家大扫除、社区环境卫生大整治、培养居民个人防护生活习惯……自4月开展第32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以来,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全面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巩固疫情防控的成果。从社区到苑区、从楼栋到家庭,社区总动员,共同努力阻断疫情、扮靓家园。
“老兵”聂三华的“战疫法宝”:行军被
每次执行重要任务时带上行军被褥是聂三华的一个习惯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4月17日,住了77天酒店的聂三华回家了,背着那床褪了色的行军被褥。
1995年入伍,2006年转业,每次执行重要任务时带上行军被褥,是“老兵”聂三华的一个习惯。
1月26日,武汉公交集团光谷公司组建战疫党员突击队,41岁的聂三华当即报名。第二天,他就背着行军被褥,开着私家车赶到公交739路的起点站——珞雄路公交场站备勤。
1月31日,新疆援汉医疗队进驻武大人民医院东院,聂三华和同事也住进酒店,往返酒店与医院之间,接送医疗队员们上下班。那床行军被褥又被他带到酒店。
酒店距离医院9公里,新疆援汉医疗队有146名队员。每天最早一班车是7时10分从酒店发车,最晚的一班车要到23时40分回酒店,“平均每天要跑8趟,最多时一天曾跑了24趟”。
2月15日21时30分许,聂三华接到新疆援汉医疗队专家于朝霞电话,要紧急赶到另外一家酒店,接浙江援汉医疗队专家王国彬、潘向滢赶往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救人。
“时间绝对不能耽误!”聂三华发动了自己的私家车。当天晚上,于朝霞和王国彬、潘向滢在医院为抢救重症病人前后忙碌了近4个小时。在等候的过程中,聂三华放平车座椅,“窝在行军被褥里打了个盹。”
疫情防控期间,聂三华安全行驶了1。2万公里,运送了2。5万余人次医护人员及500余件(箱)医疗物资。
“这床行军被褥陪了我整整20年!”聂三华说,他在武汉搬过两次家,每次搬家,他都会丢掉一些旧物,但这床行军被褥却一直留着,“哪天天气好,晒晒,再抽个真空,收起来。”
残疾理发师宋忠桥的“战疫法宝”:理发工具
宋忠桥为援鄂医护人员理发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我要让他们漂漂亮亮地回家。”4月12日,蔡甸区湖北中核国际酒店,北京援汉医疗队入住地。上午9时,宋忠桥和他的徒弟早早地在这里做好了准备。
一把平剪、一把牙剪、一把梳子,再加上一个口罩,是宋忠桥剪发的全套装备。他在平时用的喷水壶里灌上酒精用来消毒,也经常更换新围布。
一天站五六个小时,对于要依靠拐杖走路的宋忠桥来说未免吃力,但宋忠桥选择咬牙坚持。他说,各地援汉医疗队陆续返程,北京医疗队也即将撤离,“这些援汉医护人员太伟大了,我要让他们漂漂亮亮地回家。”
踏入美发行业20余年,宋忠桥是5家理发店的老板。在疫情严峻时,宋忠桥和许多同行一样闭店歇业了。
在网上看到医护人员为工作剪掉长发的新闻后,宋忠桥坐不住了,“我应该给他们剪头发,尽地主之谊。”大年三十,他在网上留下相关信息和联系方式,当天下午就接到了第一个电话。
在为援汉医护人员剪发时,宋忠桥也了解到很多在这个特殊时期发生的故事。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是宋忠桥最忙的一天。他和徒弟为辽宁、河南、北京三支援汉医护人员义务理发161人次。中途,午餐都没时间吃。
当晚,宋忠桥收到辽宁队援汉护士鹿红静的短信:“谢谢您帮我剪发,帮我实现了一个愿望。二月初二是我老公的生日,他是一名现役军人。以往每年的今天,只要他在家,我都会陪他一起剪头发,为他祈福。今年我在武汉,他在部队,我们都在为抗击疫情努力。
“楼栋长”吴燕珍的“战疫法宝”:自制花名册
吴燕珍带着自制花名册上门服务居民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4月17日一早,刚结束青山区红钢城街临江港湾小区志愿服务的吴燕珍“闲不住”了,又跑去附近的二十二街坊做起了封控志愿者,负责居民进出扫码信息登记。“我是党员,现在正是需要站出来的时候。”53岁的吴燕珍说。
吴燕珍刚退休就主动联系社区成了一名居民志愿者,还担任临江港湾小区第五网格的网格书记。加入社区防控后,她当了楼栋长,负责12栋共18层居民的排查。她花了一天半时间逐层走访住户,查清每户状况,并制作详细的花名册,然后与社区花名册对照补充,对独居、重症等居民予以特别关照。
八旬独居老人张兴义是她的重点服务对象之一。张兴义需要买香蕉,但附近的水果店没有,吴燕珍就换成了小番茄,老人也很喜欢。“我知道他年纪大了排便不畅,买香蕉是助消化,小番茄是一样的效果。”
吴燕珍的细心还曾闹出“乌龙”。有次她去张兴义家,反复敲了半个小时也没人开门。她马上上报社区,然后翻出花名册,联系上张兴义的女儿。原来张老心脏不舒服,被女儿接走看病去了。接下来的几天,吴燕珍每天都和张兴义女儿联系,更新他的情况。直到张兴义被接回了女儿家,她才放心。
临江港湾老年人居多,为了教他们使用手机,吴燕珍自学支付宝怎么注册、进出怎么扫码……有些老年人不习惯用手机,她就添加他们儿女的微信,方便联系;有的人记不住事,她就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在居民家门口;居民有需求,她就每天登记采买。如今,有事就找吴燕珍,成为了12栋居民的共识。
“85后”党员刘洋的“战疫法宝”:朋友圈
洗手液一车50箱、蔬菜1吨、大米70包、一次性手套5000只、小瓶酒精一箱……从口罩、消毒液、防护服,到牛奶饼干、大米油盐、水果等生活物资,“85后”下沉党员刘洋通过“朋友圈”联系了一波又一波物资,把价值约6万元的免费物品优先送到社区困难居民手中。
2月7日,刘洋作为武汉市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正式上岗。她开始留意朋友圈里的各种信息,包括平常没太多交集的人。
2月初,曾经的一个顺风车车友在朋友圈问社区工作人员有谁需要消毒洗手液的,刘洋立刻就和对方联系了。然后,她被拉入一个“社区负责人对接群”,,里面经常会有一些捐赠物品的信息。
为获取更多信息,加入的群越来越多,“就像滚雪球一样。”刘洋说,“那时有很多民间的物资捐赠,很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只要看到有捐赠的物资,我都立刻联系对方。”
3月中旬,刘洋通过朋友圈得知有人在黄陂包了一块地种菜,受疫情影响,大量菜卖不出去准备免费赠送,但得自己去收割。
等她和社区志愿者去了才知道,这是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小孩,条件也不好。刘洋说,他们第一天收割完菜回去后,就在社区的群里为这家人发起了募捐,共募集了2300元的现金,还有小孩用的书包、书籍、衣服,以及米油等一些生活物资,第二天就把物资送给了这家人。“我们两天收割了一万斤生菜,全部运回去优先送给了困难居民,居民也表达了自己的善意,我觉得这就是人与人互相传递的爱。”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凡人英雄”的战疫“法宝”,满载着逆行精神,记录着温情故事。(武汉文明网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志愿者助力乡村农场采收水果
下一篇:守护社区共同战疫 门头沟青年志愿者勇当先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