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屠呦呦“被致辞” 两个版本所谓“致辞”系伪造
2015-12-15 05:50:31  来源:新华网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后,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网络。

  这次,人们转发、点赞的不是她的研究经历,而是她的“诺奖致辞”。

  一篇流传甚广的“致辞”题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这篇文章被注明是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

  在近2000字的“致辞”里,作者用极富文学性的语言,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屠呦呦的生平;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描述了屠呦呦的品格;而且声情并茂地感谢了四个人——屠呦呦的父亲、重视中医的毛泽东,遇到困境时给她启发的“葛洪先生”,还有“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

  此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了十万——这是微信公众号所能显示的阅读量的上限。

  另一段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后的发言同样也在社交网络上蔓延:“……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满满的“心灵鸡汤”范,被大家认为是屠呦呦的“人生感悟”。

  然而,这两个版本的所谓“致辞”,均为伪造。

  13日,《中国中医药报》通过其微信公众号指出,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后,并未发表任何获奖感言或致辞;诺奖周期间,她只在公开场合做过两次讲话:一次是媒体见面会,一次是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

  这两次的发言内容,均可以被轻松检索到。屠呦呦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与在社交网络刷屏的那篇大相径庭。

  可是,为啥有人要伪造屠呦呦的发言?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郭小安研究员指出,这类谣言其实屡见不鲜。前段时间,马云“很忙”,因为不少“心灵鸡汤”都被冠以“马云说”;随着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成为热点人物,她的“名人效应”也随之凸显。“造谣者的心理动机很复杂,可能是因为好奇或焦虑;可能是利益驱动,还可能是突发事件激发……从‘伪造屠呦呦发言’来看,造谣者的动机应该是为了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造谣者看到自己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可以由此获得成就感。当然,也不排除是一些公众号为了增加阅读量、吸引粉丝关注所为。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大家会相信这是屠呦呦所说?郭小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公众对名人普遍怀有崇拜之情,不会去怀疑内容的真假;而且伪造的屠呦呦发言确实有其合理之处,叙事方式和故事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以至于“以假乱真”。“当然,这篇伪造文章里有太多个人情感化表述,了解一定传播叙事学知识的人一眼就可以发现问题”。

  其实,在伪造版致辞刷屏之后,质疑该致辞的文章也传播开来。郭小安指出,一个理想的意见的自由市场其实具有“自我净化”机制:有传谣者,也就会有辟谣者;不同信息互相碰撞,就能实现谣言的自我纠错。

  在网络时代,验证谣言的成本相当低。搜索文章题目或关键词,如果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表述,此类内容的可信性就该打上问号;如果同一张图片出现在了不同的故事背景中,那么图片信息极有可能就是“张冠李戴”。“只是很多人懒得去进行此类验证。谣言止于智者。长远来看,还是要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和科学理性,让谣言无法趁虚而入。”郭小安说。(记者 张盖伦 罗朝淑)

编辑:萧鼎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